焦素琴本來是棉紡廠的職工,后來因為要照顧孩子,最終離職出來單干, “我當時就想著自己做生意自由,沒那么多麻煩”。就這樣,1999年,焦素琴盤下了當時在建東小學旁邊的一個四五平方米的煙酒店門面,“頭兩年是最難熬的時候,主要是因為附近別的文具店都做了好幾年,有了穩定的客源。其間也曾想過放棄,但最后還是咬牙堅持了下來。”
就這樣一邊做生意一邊摸索著經驗,一年多之后,生意漸漸好了起來,而焦素琴靠的就是微笑、質量積攢的口碑。那時候,焦素琴便開始給自己定目標:每天必須完成多少營業額,每月必須完成多少,一年必須完成多少。“壓力的確大了,但信心也越來越足了;錢賺得多了,幸福感也就隨之而來了。”
現在,幾個棉紡廠的退休職工也來給焦素琴做店員,每當趕著學校上學、放學的點兒,她們五六個人在店里忙得不亦樂乎。“她們來這兒都是想找個事兒做,我還給大家排個班,一星期讓她們每人都能輪著歇一天。”
“交錢交錢!”記者正在跟焦素琴聊的時候,其中一個老姐妹笑著走過來讓焦素琴交錢,原來她們是要湊錢在周日的時候集體去吃火鍋。“我們都老了,一起在這個店里也就做個伴,然后吃吃、喝喝、玩玩,圖的就是個開心。”
說到此處,焦素琴笑得合不攏嘴,“你問我啥是幸福,我會說,錢多了不一定是幸福,類似我們這樣,有事做,姐妹們能時常說說知心話就是幸福。”
?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