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成立第一個創新工作室到建立創新工作室聯盟,近年來,陜西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延安卷煙廠努力為員工搭建創新的舞臺,切實推動創新工作握指成拳、形成合力。
齊心協力探索
2017年年初,延安卷煙廠的全國勞動模范朱東華走進工會辦公室,興沖沖地說:“為了培養更多的青年人才,我想建立創新工作室。”
“好事啊!當然支持!”對于朱東華的提議,工廠領導班子非常支持。
創新工作室從無到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沒有地方怎么辦?車間想辦法擠出一間辦公室支持工作室建設。沒有設備怎么辦?工會和車間一起聯系信息科為工作室配備了一批電腦,聯系總務科為工作室置辦了辦公桌椅、工具柜。在各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延安卷煙廠第一個創新工作室克服各種困難建立起來了。
朱東華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以來,先后吸納了12名優秀青年員工,累計開展科技項目攻關、QC課題研究、小改小革等260余項,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28項,發表專業技術論文50余篇。
持續創新前行
有了建立第一個創新工作室的經驗,延安卷煙廠結合實際,又陸續建立了3個創新工作室,走出了一條依托創新工作室推動高技能高技術人才培養的道路。
2020年,剛滿30歲的技術骨干燕振振在一群年輕人中脫穎而出,牽頭成立了燕振振創新工作室。
燕振振創新工作室實行“創新領銜人+技術帶頭人”雙引領運行模式,由燕振振擔任創新領銜人,由技術骨干張偉鋒擔任技術帶頭人,他們帶領其他技術骨干合力推動技術改進、提效降耗、質量改善等攻關工作。
燕振振創新工作室創建至今,累計組織開展創新活動180多項,發表國家級期刊論文35篇,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19項、軟件著作權1項,獲得行業、公司和廠級榮譽120多項。
姜華是延安卷煙廠物流分中心技術創新的骨干。2021年11月,姜華物流創新工作室正式成立,陜西省財貿金融輕工工會有關負責人專門為工作室授牌。該工作室探索實行“內外雙循環模式”和“創新雙輪轉模式”,在工廠內部進行物流技術研學、技術創新、技術傳承的“內循環”,在工廠外部進行物流技術吸收、技術交流、技術推廣的“外循環”,二者相互聯系、互相促進,形成“創新—推廣—交流—吸收—研學—傳承”的“內外雙循環”物流創新模式。
2022年,動力車間技術人員成立了“原動力”創新工作室,瞄準節能降耗精準發力。
在一個個創新工作室的帶動下,延安卷煙廠青年員工的創新熱情被有效激發起來。僅2023年一年,延安卷煙廠就開展各類創新項目167項。其中,破浪QC小組被評為2023年全國優秀質量管理小組,飛躍QC小組、物流創新工作室QC小組、物流新風QC小組獲得2023年度陜西省優秀質量管理小組一等獎,1項QC課題獲陜西中煙第三十六屆QC成果發布會三等獎,1項科技項目獲得陜西中煙科技創新三等獎。
聯盟凝聚合力
對于延安卷煙廠來說,創新工作室既是創新攻關、技術協作、發明創造的陣地,也是弘揚工匠精神、培育創新文化的課堂。4個創新工作室已經形成一批高效適用的創新成果,但工作中很少有交集,沒有形成合力。如何更好地激活創新工作室這“一池春水”,發揮“1+1+1+1>4”的作用呢?
為了充分挖掘工作室的創新潛力、進一步提升創新效能,延安卷煙廠決定成立創新工作室聯盟,構建創新工作室矩陣,實現優勢互補、聯合攻關、資源成果共享,為創新工作帶來新活力。
已經成立多年的朱東華勞模創新工作室有不少成熟的做法。在創新工作室聯盟開展的學習交流活動中,其完善的人才培養制度讓其他創新工作室深受啟發。于是,各創新工作室共同推行“導師帶徒”“案例講堂”“崗位練兵”等培訓模式,激發了創新團隊的活力。
“創新工作室聯盟看起來只是幾個工作室的‘圓桌聚會’,但產生的集群效應不可估量。”燕振振創新工作室成員郭建朝感慨道。
在延安卷煙廠看來,創新工作室不是一個簡單的工作場所,而是出成果、出人才、出效益的“孵化器”。下一步,延安卷煙廠計劃持續深化創新工作室聯盟建設,加強學習借鑒兄弟單位的成功經驗,廣泛探索跨專業、跨部門人才交流和技術合作工作,加快推進企業創新工作步入快車道,推動工廠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建設行穩致遠。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