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多產融合“先手棋”,換來鄉村振興好前景——今年,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高村產業綜合體“提檔升級”,進一步完善了以合作社為經營主體、產業工人為生產支撐、龍頭企業為銷售保障的基地化種植運營模式,除為煙葉產業帶來更好效益之外,有力支撐了非煙產業產供銷一體化經營發展。
近日,在宜陽縣高村鄉杜渠村的煙田里,村民溫要武和幾名專業服務隊成員忙碌著。采收下部葉以及執行后面的烘烤流程,大家配合很默契,一上午能裝一炕煙。
“這邊收的是煙葉,那邊收的是牧草。整個產業綜合體就像一座大的工廠,有著不同的產品線和生產線,但是秩序井然。”洛陽市煙草專賣局(公司)駐高村產業綜合體負責人李豪對記者說。他四處了解生產情況,沒過多久,微信步數就超過了一萬。
溫要武和他的同伴們都認為,在這兒干活最舒心。咋個舒心法呢?
“自從有了產業綜合體,我們高村鎮就成了全縣的煙葉‘重鎮’。”高村鎮黨委書記裴俊國打趣說。根據縣政府下發的煙葉產業“十四五”發展規劃,他們將煙葉產業作為經濟發展的“一號工程”與“旗幟工程”,注重煙田規劃與基本農田有效對接,政府牽頭、村集體出面,為綜合體流轉土地3000畝,保障基本農田和煙田的長期穩定。有了政府的支持,生產投入就由過去煙草行業單一投入向多方投入的共建模式轉變:僅2021年,綜合體煙草行業投資新建煙水配套項目17個,高村鎮政府投資修建煙路3條、機井5眼,農耕缺水的日子一去不復返。
在53歲的溫要武眼中,在產業綜合體干活,最重要的一點好處是,在家門口也能打工。
產業綜合體的3000畝地被劃分為15個200畝的網格單元,由合作社組織村民競選網格單元長,網格單元長獲取“基本底薪+收益分成”,形成“分片包干、全面覆蓋、分級管理、層層履責、網格到底”的長效管理機制。
溫要武返鄉后,自家的地參與流轉,而他到合作社參加技術培訓,成了一名網格單元長,下面管著十來號人的專業化生產服務隊。他所在的順福種植專業合作社整合了當地二三百個閑散勞動力,形成長期穩定雇工,大大降低了用工成本。在煙草行業的支持下,他們的育苗、機耕、植保、移栽、覆膜、采收、煙葉運輸、煙葉烘烤、煙葉分級全過程逐步專業化和綠色化,生產水平和經營效益顯著提高。
在綜合體惠及的4個自然村,像溫要武這樣農戶已超過53戶,還有更多人準備返鄉務工。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大農業跟著受益——利用育苗大棚,將煙葉育苗和紅薯、蔬菜育苗相結合,實現綜合體內的紅薯苗自給自足;利用電烤房,將煙葉烘烤和紅薯儲存相結合,通過錯峰種植和反季銷售,實現利潤最大化;利用煙用農機,將煙葉專業化服務和大農業生產相配套,使綜合體輻射范圍內農田畝均用工從19個降低至14個,畝均降低用工成本約350元。
“綜合體種啥,我跟著種啥,肯定賠不了。”說這話的是39歲的村民陳煥芍。這位來自伊川呂店“金谷小鎮”的媳婦,一開始還沒敢在異鄉拿出種小米的看家本事。“在這兒種煙行,種谷子能行嗎?”
后來,有合作社組織生產、本地兩大龍頭企業保駕護航,陳煥芍打消了疑慮。為了支撐非煙產業快速發展,在洛陽市局(公司)的促成下,一方面,合作社跟洛陽最知名的谷子產銷企業簽訂協議,由該公司提供品種技術、收購標準和品牌銷售;另外一方面,全市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運營企業“洛陽源耕”也向綜合體拋來了橄欖枝——基于“綠色、生態、循環”的生產優勢,洛陽市局(公司)申報注冊了“河洛金谷”等品牌,授權合作社使用,“河洛金谷”走進“洛陽源耕”,谷子基地供應模式逐漸走向成熟。
增收基石在煙葉,潛力則在“非煙”。近年來,注意到“煙葉+非煙作物”輪作種植產業化運作模式帶來的經濟與社會效益,洛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將“煙—非煙作物輪作助推鄉村產業振興”納入重點督辦專項工作,由市農業農村局統籌建立輪作工作聯系機制,在全市5個重點產煙縣布局1萬畝輪作市級示范田。今年,在原有“煙葉+菜薹”以及“紅薯/谷子+秋豌豆+大麥”模式的基礎上,高村產業綜合體開始探索“四年兩頭種”的“煙葉+非煙作物”輪作種植新模式,基地供應與多元增收助推鄉村振興的格局日趨明朗。
眼下,煙葉生產進入采收烘烤的關鍵時節,以創新組織模式守牢煙葉基本盤,以升級現代生產方式為煙葉與非煙作物和諧共生賦能增效——高村煙區產業綜合體勾勒出的鄉村振興美好圖景,正一筆一筆成型。
綜合體煙田航拍。張柳茜攝
煙薯間輪作種植地塊鮮食薯收獲時節。李豪攝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