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隨著城鎮化推進,河南省盧氏縣不少人選擇外出打拼,追求更好的生活。如今,在種煙利好形勢感召下,一部分人決定不再遠行,毅然返鄉種煙,圓起了致富夢。
“70后”張羅鋼:從“包工頭”到“小老板”
出生于1973的張羅鋼,是沙河鄉三角村留書嶺組一個“煙二代”。高中畢業后,他回家隨父母種了6年煙葉。1999年煙一賣完,他懷揣2000元,就到濮陽打工了。
經過10年打拼,張羅鋼賺了不少錢。2010年從濮陽返回家鄉后,他一直在縣內當“包工頭”。十年間,三角村煙葉迎來了大發展,不少鄉鄰憑種煙奔上了富裕路。
張羅鋼看好種煙這個“好錢景”。2020年,他返鄉與同鄉楊小花合伙種了75畝煙葉,當年每人凈落4萬元。2021年,他們流轉土地種煙175畝,每人凈賺8萬元。2022年,他們開墾新煙田種煙350畝,成了全縣第一聯體種煙大戶,當年毛收入150萬元。今年,他們已整理煙田480畝,向毛收入200萬元進發。
“我有一個夢,把42個育苗大棚的苗育好,480畝煙種好,27個電烤房經營好,力爭闖出聯體式種煙新優勢。”張羅鋼說。
“80后”曲根令:從“技術員”到“特派員”
出生于1981年的木桐鄉張家村張家組的縣聘“科技特派員”曲根令,春節后格外忙,他既要搞好自家煙田春管,還要開班為煙農授課。
20歲那年,高中畢業的曲根令用十余年時間外出闖蕩。他北上南下,在5個省市進過工廠,入過企業,干過推銷員,當過建筑工,送過外賣。成家后,父母妻子勸他回家種煙,曲根令倔強地予以回絕。
2016年春節,曲根令回家見到了兒時同伴、初高中同學,發現他們在家種煙都富了起來,不少人在縣城買了房、購了車。他心動了,立志返鄉種煙致富。從那年起,他就著迷悉心鉆研起煙葉烘烤技術來,逐漸摸索出了一套被外人稱之為“曲氏烘烤法”的新方法,奠定了他“烘烤大拿”的名號。
曲根令烘烤的煙葉品質好、等級高,引起煙草部門的關注。此后,他先后被吸收進村、鄉、縣煙葉烘烤技術員隊伍中。2020年至2022年烘烤季,他先后應邀在盧氏、靈寶等地煙葉采收烘烤培訓班上授課,由其制作的煙葉采烤微視頻在縣內外廣泛傳播,引發跟學熱潮。
“我家去年種了35畝煙葉,用電烤房一烤,80%賣進了中橘二以上,20%賣進了中橘三,一季煙賣了20余萬元。今年,我又預留了35畝,我堅信有技術+設備加持,種煙收入會更高!”曲根令說。
“90后”崔樂:從“打工仔”到“工場主”
出生于1991年的東明鎮河西村河西組崔樂,高中畢業后到鄭州富士康打工,成了一名懷揣夢想的打工仔。2017年春節,崔樂聽種煙的父母講縣里欲在其家鄉建一個煙葉育苗大棚,萬事俱備,就差承包人。天生富有闖勁的崔樂說通父母,一舉競標拿下了這個叫“盧氏縣澗北煙葉育苗工場”的承包經營權。
在專家和煙葉技術人員指導下,當年崔樂培育的14個現代化煙葉育苗大棚獲得成功。2018年至2019年,崔樂根據需要,經審批自籌120萬元資金分兩批擴建了13個大棚。經過7年不懈努力,崔樂經營的盧氏縣澗北煙葉育苗工場成了該縣規模最大的育苗工場,每年培育的煙苗可供1.5萬余畝煙田移栽所需。
一邊經營著育苗工場,一邊種植著40畝煙葉,崔樂完成了由打工仔到工場主的人生嬗變,走出了一條精彩的人生之路。
“今年我32歲,未來之路還很慢長,經營育苗工場,外加種植煙葉,使我家步入了小康之家,我感恩煙葉,感謝一路幫扶之人。今后,我將一如既往地把苗育好、煙種好,為推動盧氏煙葉高質量發展做出應有貢獻!”崔樂說。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