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民眾在煙后稻田養殖水鴨。顧雪鋒 攝
連日來,在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克長鄉煙葉站收購中心內,工作人員正在分煙、稱煙、打包、出單等各收購環節上忙碌,呈現一派繁忙豐收景象。克長鄉煙葉站負責人廖海妹介紹“今年煙葉各等級的收購價又漲1元左右。”
開稱收購當天,河馬村煙農李海龍就收入12804.5元。他高興地說:“今天拿來賣的煙等級不高,但收入還不錯。”
河馬村烤煙種植歷史悠久,是隆林田煙種植主要基地之一。近幾年來,為了有效提高田地的效益,在自治縣烤煙生產發展中心和煙草部門的推動下,該村廣泛推行煙稻魚輪作模式,村民們先種一季煙葉、再種一季水稻同時放魚、放鴨,在穩住“糧袋子”的同時也充實了“錢袋子”。
煙稻魚輪作,充實煙農“錢袋子”
“我家今年種了40畝煙,預計毛收入20余萬元。烤煙采收后全部種上水稻、并選擇水源好的20畝投放了魚苗。”正在家里選煙的林小龍講起了他的“致富經”。
林小龍接力父母親種上烤煙,是河馬村出了名的“種煙大戶”。同時,今年是他探索“煙+稻+魚”“煙+玉米或大豆”等種植家庭農場模式的第3年。這些年來,他和妻子一起種煙,不斷擴大中煙規模,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
“煙稻魚輪作,這樣不僅可以降低成本,還可以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改善煙地土壤,實現產量質量雙提升。”村黨支部書記韋順新說。
人勤地生金。現如今,在黨建引領下,河馬村通過“煙稻輪作”“魚稻共生”生態發展模式,實現“一水三用、一田三收”的多元化發展模式,實現年種植烤煙1900余畝,戶均收入超15萬元。
煙稻魚輪作,踐行綠色協同發展
為實現煙稻輪作、煙糧雙優雙豐收。經河馬村煙稻魚示范成功,自治縣烤煙生產發展中心和煙草部門加大推廣力度,還特別推廣運用廣西壯族自治區農科院研發煙后優質稻新品種,免費為煙農投放魚鴨苗,力促煙稻魚產業融合發展。
煙農往輪作煙田投放魚苗。黃再俊 攝
“我的8畝煙田全部種了水稻,而且還投放了14.8斤魚苗,好期待新一批收入。”者浪鄉者烘村煙農黃阿日說,“煙稻魚輪作”不僅讓自己一年撿兩次“黃金”,而且還解決糧食自給的問題。目前,隆林實施“煙稻輪作”5837畝,其中擇優選擇580畝稻田實行稻魚混養。
“煙稻魚”“煙稻鴨”“烤煙+玉米”等發展模式,在有限的土地創造更大疊加效益。“稻魚”“稻鴨”混養生態種養模式,稻田可以為魚苗、鴨苗生長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魚類、鴨子的排泄物可以作為早稻田的有機肥料,共生共養的同時也大大提高了稻田的經濟效益。
輪作是增加作物產量和提高品質的途徑之一。除了“煙稻魚”輪作,隆林還開發“烤煙+玉米”“烤煙+黃豆”“烤煙+哈密瓜”等多種輪作模式,充分利用了烤煙生產過程中遺留在土壤中的肥料,同時多種作物在種植也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有著一定的互補效應,通過輪番種植使土壤得到充分利用,實現多作物協調發展,從而提高單產。
創新推動“烤煙+”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烤煙生產屬勞動密集型產業,其既富煙農,也能帶動周邊部分群眾增收。河馬村煙農李啟照透露,今年其種植的20畝烤煙,按今年收購均價預計收入13萬余元,就勞務、租地、肥料等成本3萬余元。李啟照覺得,“盡管這些年夫妻倆一年四季的勞作異常辛苦,但是生活明顯得到了改善,好日子越過越有盼頭了。”
在德峨鎮保上村烤煙基地,煙苗移栽后,育苗大棚又成了高山哈密瓜種植基地;煙葉采收完畢,種煙基地又變成有機蔬菜基地。
烤煙不僅走進農戶,還走進村集體經濟。近年來,介廷鄉弄昔村黨支部積極主動作為,立足本村實際,通過采取“村黨組織+村股份經濟聯合社+群眾”的發展模式,盤活閑置土地資源,以村股份經濟聯合社為依托,通過土地流轉方式發展煙稻輪作140余畝,讓村集體經濟收入的同時,讓300余戶1800余人在土地流轉或就近就業中獲得增收,實現就業顧家兩不誤。
上述是隆林2023年烤煙生產的一個縮影。隆林烤煙種植面積涉及9個鄉(鎮)50個村149個屯541戶,種植面積達23662畝,其中田煙5837畝,地煙17825畝。今年預計出產煙葉5.2萬擔,煙葉交售8000萬元,創稅1600萬元,有效促進了產業發展。
推動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關鍵。隆林各族自治自治縣烤煙生產發展中心主任的辦王勝強表示,將繼續立足隆林實際,積極扛穩糧食安全責任,持續加大烤煙發展、專業隊伍服務力度,推動“烤煙+”綜合體產業發展,不斷拓寬群眾增收渠道,進一步實現穩產業、穩就業、穩增收,為鄉村振興力量。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