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煙葉工作會議強調,以機械化為載體筑牢智慧農業基礎,以數字化為引擎為煙草農業賦能增效,加快發展煙葉新質生產力。近年來,各煙區積極探索以數字化賦能煙葉育苗,實現減工降本、提質增效。今年以來,部分單位的探索成效已初步顯現,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
湖南邵陽
一部手機、一套系統育好苗
湖南省邵陽市煙草專賣局(公司)近年來積極探索推廣數字化育苗,今年育苗時節,“三個自動”切實提高了生產質效。
設施自動調控。通過自研的育苗大棚數字溫控系統,在煙葉育苗大棚內,智能采集調配棚內溫度、濕度和光照強度等參數,可自動調控內遮陽網、濕簾、頂膜、風機等設備,對高溫等故障進行遠程APP預警。通過數字化設備采集、推送、控制設備和數據,改善了以前育苗全憑經驗,遇到異常天氣等特殊情況要時刻守在育苗工場里的狀況,現在工作人員直接在手機上看溫濕度,操控設備的開關調控溫濕度,減少了人工巡查頻次,降低了煙苗出問題概率。
肥水自動噴淋。育苗工場通過集成育苗池液循環回收再利用配套設備、噴淋系統,集補肥、病蟲害防治作用于一體,將育苗全過程納入數字化管理,確保每株煙苗從“出生”起便處于最佳生長環境。
狀態自動監測。通過育苗工場內搭載的高清攝像頭,工作人員可通過手機端遠程實時監控煙苗的生長狀況,技術專家也可在線對缺肥、病蟲害、凍害、燒苗等異常情況進行診斷,解決了因育苗工場偏遠、時間太晚無法及時趕到現場等問題,全時段為煙苗保駕護航。
在邵陽,現在一部手機、一套系統育好苗正成為現實,數字化正以科技之力為育苗注入“芯”動力。
(梁鵬程/文)
河南襄城
煙葉育苗有了“智慧大腦”
驚蟄育苗忙,春分苗成行。
近日,走進河南省襄城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煙葉生產指揮中心,一塊巨型電子屏映入眼簾。屏幕上,全縣育苗工場(點)的溫濕度數據精確展示、實時更新。工作人員輕移鼠標便能便捷切換數據展示頁面,查看任意育苗工場的環境參數詳情。
“這是我們今年重點建設的溫濕度大數據分析中心,是育苗工作的‘智慧大腦’,旨在以科技賦能,用數字化技術更好服務育苗工作。”襄城縣局(分公司)農藝師王龍飛指著屏幕介紹道,“通過在每個育苗工場部署統一規格的無線溫濕度控制儀,我們成功構建起覆蓋全縣育苗點的環境監測網絡,實現育苗環境數據的實時統計與智能分析,推動傳統育苗模式從‘人控’邁向‘智控’。”
育苗工場內部署的每一臺溫濕度控制儀都有專屬的設備編號,通過將編號錄入管理系統,工作人員在指揮中心就能對全縣育苗大棚溫濕度數據進行遠程監控。
“過去靠人工巡查,一天只能跑3~4個育苗點,現在工作人員在指揮中心就能掌握全局。”王龍飛展示著系統界面,“當棚內溫度超過28攝氏度或濕度低于60%時,系統會自動觸發三級預警——先是控制儀本地聲光報警,接著向管理員手機推送預警短信,最后在指揮中心大屏上閃爍紅色警示,這‘三重保險’機制,讓育苗戶們告別了‘半夜查棚’的苦惱。”
襄城煙草煙葉智慧育苗指揮中心大屏。
“上周五凌晨一點,我突然收到濕度超限的短信,趕緊通知工人去開排風扇。”汾陳鎮育苗戶王榮坤心有余悸地說,“要是擱以前,等早上才發現棚內濕度過高,煙苗早就患上猝倒病了。”
“現在不用天天往棚里跑,手機上啥都能看見。”育苗戶馬村民表示,通過手機App,他不僅能實時查看溫濕度數據,還能接收智能調控建議。
在育苗數字化管理的背后,是襄城縣局(分公司)“三個統一”的創新實踐:統一部署高精度設備、統一搭建數據平臺、統一制定調控標準。通過與物聯網企業合作,他們不僅實現了設備的規模化部署,更建立起覆蓋“數據采集—智能分析—決策支持”的完整管理鏈條。技術人員通過分析育苗階段歷史數據,總結不同階段煙苗生長的最佳溫濕度條件,建立起煙苗的溫濕度“生長模型”,借助數據模型,還能預測未來一段時間內可能出現的溫濕度異常情況,提前制定應對策略,助力育苗工作從“被動救災”轉向“主動預防”。
自這一管理模式在襄城煙區推廣應用以來,系統已處置溫濕度異常100余次,有效處置率達100%;全縣育苗工場用工量減少30%,水電成本下降20%,煙苗成活率提升至95%以上。
“智慧育苗不僅是技術革新,更是管理理念的升級。”襄城縣局(分公司)副經理陳萌表示,“下一步,我們將深化與企業的合作,拓展豐富系統功能,把病蟲害預警、水肥管理等納入平臺,打造‘數字育苗云平臺’,以數字化轉型書寫現代煙草農業新篇章,讓科技真正成為煙農增收的‘金鑰匙’。”
(張凱倫/文)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