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北群山環抱中,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區洋后鎮南新村的一排排烤煙房頂上,深藍色的光伏板在陽光下折射出璀璨光芒。這個曾經“靠天吃飯”的小山村,如今正經歷著傳統農業與現代新能源的奇妙融合。光伏板下金黃的煙葉在熱浪中翻涌,板上的光能化作電表跳動的數字,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近年來,南新村積極探索“烤煙房+光伏”新模式,利用烤煙房屋頂發展光伏發電產業,既盤活了閑置資源,又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
金葉問路 向光新生
南新村是傳統的烤煙種植村,村里到處都有烤煙房。55歲的葉先權蹲在老舊烤煙房前,黝黑的手掌摩挲著斑駁烤房:“每年就50天的烤煙期,剩余時間都閑置著,真浪費。”南新村可耕地面積不足人均0.6畝,全村僅有10戶煙農長期侍弄著這些“黃金葉”,年景好時每戶能有5萬元左右收入。
圖為南新村煙農在烤房內察看烤后的煙葉。陳龍南攝
但這份傳承的營生,在新時代漸漸顯露出疲憊。烤房修繕費逐年上漲,技改后電費支出也升高;年輕人紛紛南下打工,村小學因生源不足也在走下坡路。煙農葉先權望著空了一半的村落,手機里傳來在外打拼兒子的話:“爸,明年就別種煙了……”
光葉共舞 屋頂生金
該項目位于寧夏靈武市寧東鎮,占地四萬畝,有 300 多萬塊光伏板,規模巨大,且實現了精細化管理,用六架無人機能在兩周左右對全部光伏板做一次全面體檢。”當葉先權看到光伏發電案例,心中點燃了希望,突然站起:"我們村光照資源充足,能不能在咱們的烤房頂上裝這個?"這個想法在他腦子里引發深層的思索——南新村年均日照時數1800小時以上,10棟烤房群屋頂面積超500平米,簡直是天然的小型“發電站”。
通過多方面的打聽了解,最終跟莆田市澳爍新能源有限公司簽訂光伏發電項目,采取“煙農+公司”的合作模式,由公司負責投資建設光伏發電設備,煙農提供屋頂資源,并享受租金收益。
“以前烤煙房閑著也是閑著,現在裝上光伏板,每年都能拿到租金,真是太好了!”煙農葉先權高興地說。
綠能雙棲 碳路生花
2024年底,首座“煙光工程”投入運營。采用輕質柔性組件的發電系統自重僅12kg/m2,不影響原有結構。25度傾斜設計既保證發電效率,又讓雨水順瓦而下。更妙的是,夏秋兩季正午高溫時,光伏板的遮陽效果使烤房內部溫度比往常低2-3℃,反而提升了煙葉品相。
“雙棲烤房”首月即創下驚喜:單個屋頂發電1800度,通過“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發電收入超1000元。“烤煙+光伏”模式不僅鼓了農民的錢袋子,也為鄉村振興帶來了生態效益。光伏發電作為一種清潔能源,可以有效減少碳排放,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烤房群的光伏發電項目每年預計可發電2.1萬千瓦時,2.6噸標煤節約量化作6.7噸碳減排,相當于300棵成年杉樹的固碳力。”葉先權算了一筆生態賬。
圖為巨口村閑置烤房新安裝光伏設備已投入使用。陳龍南攝
暮色浸染山巒時,光伏矩陣仍在靜靜轉化能量。板下翻烤的煙葉裹著陽光的味道,板上躍動的數據載著山鄉的期許。這場發生在屋檐上的“光合作用”,正將每一縷陽光釀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甘露。”,也為鄉村振興描繪出一幅綠色發展的美麗畫卷。截至目前,延平區洋后、巨口、南山、王臺等鄉鎮已有66座烤煙房安裝了光伏發電設備,覆蓋面積3150平方,年發電量120.96萬度,每年為鄉村振興增效47.17萬元。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