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浙江杭州臨安錦南街道尚未完全蘇醒,鑫玥副食品店的卷簾門已嘩啦作響。店主劉鑫裹著厚實的羽絨服,利落地將“免費熱水”“應急藥箱”指示牌擺上臺階,將一大桶剛熬好的姜茶搬至店門口的便民服務區。“今天最低溫度達到了零下5度,得讓早班的環衛工人們喝上熱乎的。”她說話時呼出的白氣,在晨光中氤氳成溫暖的輪廓。
這位來自東北的新臨安人不曾想到,自己經營了四年的社區小店,會在2022年夏天成為城市治理的創新站點——她主動申請將店鋪升級為臨安區煙草專賣局(分公司)首批旗艦型“香溢紅色驛站”,讓60平方米的副食店蝶變為服務上千戶外工作者的城市驛站。
驛站站長的“十二時辰”
清晨六點半,首批環衛工人陸續到來。劉鑫熟練地遞上姜茶,順手幫王阿姨焐熱凍僵的雙手。“這閨女比自家娃還貼心咧。”干了十五年保潔的王阿姨笑著說道。自從驛站免費提供熱姜茶以來,王阿姨每天一早都會來喝上一杯,保溫杯里再罐上一杯。
上午十點,附近的建筑工人老李來取寄存的午餐飯盒。劉鑫特意將微波爐從里間移到服務臺,“工友們熱飯少走幾步路”。午高峰剛過,她又開始清點防寒物資,貨架底層整整齊齊碼著200個暖貼——這是她自費購置的“冬季特供”。
下午三點半,驛站變身臨時歇腳點。在附近幼兒園接孩子放學的奶奶外婆們在這里駐足歇腳,順便帶著孩子們在店門口便民區的“搖搖車”上玩樂一番,劉鑫還不時地給孩子們遞上紙巾。
圖為劉鑫給環衛工人送上姜茶
夜幕降臨后,驛站依然亮著暖黃的燈光。晚上九點半,送完最后一單的外賣騎手小張來借充電寶,劉鑫連忙遞上一杯騰著熱氣的姜茶。這樣的場景,總是在不斷重復著。
從“賣貨柜臺”到“暖心店堂”的蛻變
2021年冬天某個雨夜,劉鑫目睹渾身濕透的外賣小哥蜷縮在自家店檐下躲雨,卻因臺階積水不敢坐下,這個畫面刺痛了她的心。“當時就想著,能不能騰出塊地方讓大家有個歇腳處。”次年6月,當臨安煙草啟動“香溢紅色驛站”升級計劃時,她第一個提交了申請。改造過程遠比想象艱難。要壓縮五分之一的貨架面積,意味著每年損失近2.5萬元營業額。家人強烈反對:“咱們小本生意經不起折騰!”但在劉鑫的堅持下,硬是重新設計動線,把最靠近門口的黃金展位改成便民服務區。
如今,走進鑫玥副食品店,左側的“暖心驛角”與右側的貨架形成鮮明對比:四張灰色休閑椅環抱木質長桌,飲水機持續保溫在55℃,醫藥箱里常年備著速效救心丸,雨傘架掛著6把晴雨兩用傘……最特別的要數驛角的“風采墻”,上面記錄著劉鑫與戶外工作者們之間的一幕幕溫暖瞬間。
從“受助者”到“助人者”的溫暖循環
在臨安煙草 “香溢”志愿團隊的眼中,劉鑫不僅是驛站經營者,更是公益行動的“超級鏈接者”。2025年助農直播中,她將自家店堂改造成臨時直播間,聯合志愿者們發起 “驛站助農”特別企劃,組織周邊商戶開展板橋鎮草莓、臨安山核桃、天目小香薯等臨安土特產直播活動。
“直播間的各位小伙伴,這是來自我們臨安板橋鎮靈溪村的大草莓,真真實實產自臨安本地,酸酸甜甜,一口爆汁,保準你吃完一顆還想再來一顆!”鏡頭前的劉鑫與平日判若兩人,“雖然很忙很累,但看到農戶臉上的笑容,值了。”劉鑫翻著手機里的直播截圖,畫面里她正向直播間的觀眾們作熱情推介。
圖為劉鑫正在開展助農直播
這種互助精神源自特殊經歷。2018年開店經營的初期,從外地來臨安的劉鑫沒有經驗、沒有客源,是臨安煙草的志愿者們手把手地教她怎么經營、怎么陳列、怎么盤庫……從經營“小白”到經營“達人”的轉變,劉鑫對志愿者們充滿著感激,“當時我就想,要把這份溫暖傳遞下去。”如今,她的小店已成為集紅色驛站、崇軍志愿服務站點、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為一體的服務站點。
夜幕下的鑫玥副食品店依然亮著燈,玻璃窗上的冰花被暖氣焐化成了蜿蜒的水痕。劉鑫擦拭著“香溢紅色驛站”牌子,輕聲說道:“其實溫暖就像這姜茶,捧在手心里的人多了,整座城就熱乎了。”柜臺后的監控屏幕上正放映著“人間劇場”:深夜來熱飯的保安、借傘的護士、取暖的代駕……每個人都在這里留下了自己的溫度。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