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葉采烤結束后的煙稈,晾干后便能換成錢;用干煙稈加工而成的生物質燃料烘烤的煙葉,不僅質量好,而且沒有了用煤烘烤的污染;生物質燃料燃燒后的灰燼富含鉀元素,是優質的有機肥……
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瀘西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瀘西煙農專業合作社將煙稈變廢為寶的“循環經濟”,如今成為當地發展綠色農業、促進煙農增收的一張名片。
近日,筆者走進瀘西煙農專業合作社的生物質燃料加工廠,只見機器轟鳴的生產車間里,蠟黃色的干煙稈經碾壓、切段、粉碎、篩粗、加熱、擠壓等多道工序加工后,變成了褐色的顆粒狀生物質燃料。
“生物質燃料很受密集式烤房群的烘烤業主歡迎,離今年烤季還有一段時間,現在就已經有人來購買了。”在加工廠的成品存放區,合作社成員、生物質燃料加工廠負責人楊謝建高興地說,“以往沒人要的廢煙稈,現在成了很受歡迎的‘綠色寶貝’。”
據楊謝建介紹,從去年8月到現在,加工廠共生產了3800多噸生物質燃料。目前成品除了在煙葉烘烤階段提供給全縣的新能源密集式烤房群以外,還長期供應當地兩家洗滌廠作為清潔能源燃料,市場銷路不錯。
加工廠的“創業”過程,說來頗為艱辛。瀘西縣局(分公司)金馬煙站站長王成介紹,瀘西縣是傳統的烤煙種植縣,如何妥善處置煙葉采烤結束后的煙稈,一直是個難題。
2017年3月,得知上級擬在瀘西安排一個綠色能源生產項目的消息后,瀘西縣局(分公司)與合作社進行反復研究,決定積極爭取該項目落地。解決資金問題后,2017年7月,在瀘西縣局(分公司)的幫助下,合作社在瀘西縣局(分公司)金馬煙站一處育苗工場的閑置空地上,建起了以煙稈為主要原料的生物質燃料加工廠。
然而,建廠的熱情很快被潑了一盆冷水。2017年8月,加工廠試運行。因設備原因,生物質燃料制粒不成功,反復調試之后,問題依然沒有解決,生產陷入了停頓。“那段時間情緒很低落,心頭像壓了塊石頭,自己工作沒有干好,讓大家失望了。”說起當時的情況,楊謝建仍然有些難過。
“創業”遇到了挫折,啟動資金也所剩無幾,合作社有人打起了退堂鼓。得知情況后,瀘西縣局(分公司)積極行動,再次爭取了一些資金,并鼓勵大家“在哪兒跌倒,就從哪兒爬起來。”
在瀘西縣局(分公司)的支持下,楊謝建和同事們重燃創業熱情。依據合同條款,合作社將這套設備退回了廠家。同時,他們也在總結失敗的經驗。
2018年3月,多方考察后,合作社重新引進了一套生產線。與新生產線一同到瀘西的,還有廠家派來的一名技術員。在隨后的2個多月時間里,楊謝建從技術員身上學會了全套技術。同年5月11日,新的生產線開機試制成功。楊謝建告訴筆者,試制當天,看著從出料口送出的生物質燃料,許多人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加工廠正常投產后,附近幾個鄉鎮的煙農最先受惠。“沒想到廢煙稈還能換成錢!”金馬鎮山口村煙農唐老四樂呵呵地告訴筆者,以前他們處理煙稈,大多是放在地里一把火燒掉,既污染空氣,又不衛生。去年他種了25畝烤煙,收了5噸干煙稈,以每噸300元的價格賣給了加工廠。據合作社統計,去年加工廠累計收購了約1萬畝煙稈,付給煙農近60萬元收購資金。
“用生物質燃料烤煙,一個人就可以照管十來座烤房,算下來成本比用煤烘烤的便宜。”與唐老四同村的煙農何小永是一名烘烤業主。他向筆者算了筆賬:不含省下的人工成本,每烘烤一公斤鮮煙葉,使用生物質燃料的烘烤成本比用煤烘烤低0.05元。烘烤成本降低了,煙農的烘烤技術服務費也隨之降低。
瀘西縣局(分公司)烤煙生產技術室烘烤師陳澤林向筆者介紹,近年來瀘西大力推廣的“臥式密集烤房+智能生物質燃料燃燒機”的硬件配備模式收到了良好效果。據統計,用配有燃燒機的密集式烤房烤出的煙葉,不僅烘烤損失率比用煤烘烤的煙葉降低2.5%左右,而且每爐煙能減少1個用工。
雖然生物質燃料供不應求,但合作社仍堅持按每噸至少低于市場價100元的價格出售給煙葉烘烤專業隊和煙農。
“不論加工廠發展到什么程度,我們也不會忘記為煙草和煙農服務的初心。”楊謝建表示,目前他們一方面開足馬力生產,為今年的烤季備足貨源,另一方面積極拓寬銷售渠道,爭取早日收回加工廠的建設成本,讓廣大煙農享受到更多紅利。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