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摘自《中國煙草》 煙草病蟲害歷來是煙葉種植過程中的心頭大患,每年各地因病蟲害造成的農作物受損減產的事例數不勝數,尤其是蚜蟲對煙葉的危害貫穿整個生產季節,全國各大煙區都深受其害。
傳統對付病蟲害的方法是使用農藥,但農藥防治的弊端顯而易見,害蟲的抗藥性會增強或者發生變異,農田中只能增大使用劑量,不僅導致農藥成倍增長,還容易導致病蟲害更加頻繁、大面積發生,這種惡性循環給農作物安全性帶來極大隱患。
大自然很神奇,生物物種間都存在著相依相克的關系,害蟲都有天敵,一塊田地、一片煙區都有自己的微生態,通過“以蟲治蟲”的方式來進行生物防治,不僅能夠減少對煙葉的傷害,更符合綠色生態產業的發展趨勢。
利用蚜繭蜂防治蚜蟲是行業在綠色防控中的成功實踐?
針對蚜蟲進行生物防治,煙草行業探索出蚜繭蜂防治技術。該技術不僅可以大幅度減少農藥的使用劑量,延緩煙蚜對農藥抗藥性的產生,同時還能提高煙田主要天敵瓢蟲、食蚜蠅、草蛉等的數量和多樣性,對農田生態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
2014年以來,在國家局的推動下,蚜繭蜂這種不起眼的小蟲子逐漸覆蓋到全國16個主要煙葉產區。據統計2014年蚜繭蜂防治蚜蟲技術在全國煙草推廣764.8萬畝,占植煙面積的42%,2015年煙草推廣1153.9萬畝,占72%,減少使用蚜蟲防治農藥60%;河南、云南、貴州、四川煙區推廣面積比例超過80%,大農業作物上推廣548萬畝,蚜繭蜂防治蚜蟲技術從云南走向全國煙區,實現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新跨越。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孔明表示:“這是我國農業生物防治方面最成功的探索之一,同時也是生物防治蚜蟲方面最成功的實踐。”
除了蚜繭蜂,湖北恩施州還探索了異色瓢蟲的人工飼養與釋放,項目實施期間,恩施州共計推廣異色瓢蟲11萬畝,平均防治效果達70%,平均每畝減少農藥使用量10.8克,累計節約防治成本113.74萬元,包括推廣物理、化學誘殺田間鱗翅目害蟲技術、推廣生防菌防控技術等,全州核心煙區基本實現“不施殺蟲劑、少施殺菌劑”的目標。
2015年2月24日,行業依托玉溪市公司成立了煙草行業首個“病蟲害生物防治應用技術工程研究中心”,著力完善提升國家煙草病蟲害生物防治的研究、示范和推廣平臺,全面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該中心正成為行業生物防治技術研發與推廣的排頭兵、引領者。
進入“十三五”,行業正在積極建設綠色防控體系。在蚜繭蜂推廣中,一方面“立足蚜繭蜂、走出蚜繭蜂”,在蚜繭蜂技術的基礎上提出一系列生物防治技術、綠色防控技術,以生物防治為重點,建立起相應的配套技術措施;另一方面 “立足煙草、走出煙草”,致力于用生物防治技術服務大農業生產、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助推生態文明建設,力爭實現行業蚜繭蜂向綠色防控、煙草農業向大農業的“兩大跨越”。
在大農業推廣方面,蚜繭蜂技術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認可。2016年湖南省局(公司)與省植保總站等農業主管部門以“五個共同”的合作模式進行推動,大農業放蜂計劃由農業部門納入全省農業綠色防控財政補貼范疇,強化資金保障,內外合力推進。全國各煙區也與地方植保部門建立起良好的合作機制,因地制宜選擇油菜、果樹(柑橘、桃)和蔬菜等作物為蚜繭蜂技術的優先服務對象,在大農業推廣方面邁出實質性步伐,傳遞出煙草行業正能量,打造出責任煙草的新名片。
據悉,行業還將在2016年啟動煙草綠色防控重大專項,立足八大生態煙區,主攻六大靶標綠色防控關鍵技術(“三蟲三病”:蚜蟲、煙青蟲/斜紋夜蛾、地下害蟲、病毒病、根莖類病害和葉部病害),因地制宜,分區治理,形成8個生態區綠色防控模式,從而推動煙草病蟲害防控模式由化學防治為主向綠色防控為主的根本轉變,把煙草打造成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現代農業綠色發展的典范。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