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沒有北方三四更雪吹襲一夜的風景,南方寒冬的到來也還是令人措手不及。周末閑時,約伴上街,打算為自己添置些抵御寒冷的衣裳。男生買東西講求快速,果斷,但有一條圍巾卻讓我思忖良多。
“帥哥,天氣這么冷,買條圍巾吧。”距離還挺遠,老板就招呼了起來。那是一家專門賣圍巾的店鋪,精致簡潔,擺出來的圍巾不多,但包含了各個價位。
“哎,不不不,我一男生戴啥圍巾啊。”對一枚鋼鐵直男來說,圍巾是不可能戴的,敷衍應聲便加快腳步要迅速離開,但老板的下一句話卻捆住了我的雙腳。
“你不戴,你媽媽戴啊。”對啊,今年是我參加工作的第一年,領了薪水本想請爸媽吃頓飯,但他們覺得去下館子太貴,總對我說,錢你留著自己花,先管好你自己再說。如今老板的一句話給我以啟發(fā),表達自己的心意,除了吃飯,買條圍巾送給爸媽也許更能承載自己的心思。
我走進圍巾鋪,老板便向我推薦自己比較得意的一條圍巾。“這條150,算比較實惠的了。”來逛街怎能少得了砍價大戰(zhàn),我給他來了一記攔胸砍“100塊”,老板貌似急了“你這生意我沒法做了,我給的已經(jīng)是實價了,給爸媽買條圍巾不差錢的呀。”哼哼,我使出慣用招數(shù),轉(zhuǎn)身欲走。“要不這樣,你加5塊錢,我送你一頂帽子。”老板又拉著我去看一頂標價40元的帽子,關鍵我看了一下,這帽子的質(zhì)量還算不錯,心想,5塊錢買這頂帽子我是賺到了。
故事的結尾是,回家的路上,我的手里多了一條圍巾和一頂帽子,這并不在我逛街的預算里。我想了一路,后來發(fā)現(xiàn)這老板是位“老司機”,跟我打了一場消費心理戰(zhàn)。
心理賬戶留腳步。關于心理賬戶,專家是這么說的,人們會把在現(xiàn)實中客觀等價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劃分到不同的賬戶中。通俗地說就是大家花錢有很多目的,不同的目的,大家愿意花錢的數(shù)量不同。我自己本來不會戴圍巾,但老板引導我將買圍巾當成表達自己對媽媽心意的事兒,將我支出的生活賬戶轉(zhuǎn)化為情感賬戶。咱賣煙也是這個理兒,顧客要是買煙給自己抽,花的是生活賬戶的錢,顧客自己舍不得買貴的煙。此時,咱們要做的就是把生活賬戶轉(zhuǎn)換成情感賬戶,在顧客選煙的時候跟他說“來包大龍啊,出去給朋友發(fā)煙有面子啵。”這樣,把顧客要買給自己吸的煙說成給朋友發(fā)的煙,顧客就會更傾向于買真龍(海韻)了。就像腦白金的廣告是“孝敬爸媽,腦白金”,咱也可以說“發(fā)朋友,買大龍。”
比例偏見下決心。還是上面那位顧客,他覺得給朋友發(fā)真龍(海韻)確實比較有面子,但感覺50元一包還是有點小貴,于是問咱老板能不能便宜一點,他想要一條。咱們知道,低價賣煙是行業(yè)禁忌,低價是不可能低價的了,但“送你一聽紅牛”可以有。可是顧客覺得,一條大龍500元,一聽紅牛才6元,內(nèi)心毫無波瀾。這時候,咱就得說說比例偏見了,大家買東西的時候心里有個小算盤,不喜歡算數(shù)值,喜歡算比例。比如同樣是降價10元,如果賣100元的圍巾標示打9折,20元的打5折,大黃蜂就會覺得打5折,力度更大更劃算,但其實都是省10元。所以買煙的時候,大黃蜂覺得6塊錢相對于500塊來說是九牛一毛,自然覺得不怎么劃算。但咱們老板可以這樣說“加1塊錢,送你1聽紅牛。”1聽紅牛6塊錢,現(xiàn)在1塊錢就可以買到了,艾瑪,感覺自己賺到了,心里美滋滋,自然會爽快地買下那條大龍。
一條圍巾給了我一個消費心理學的啟示,啟示還可以運用到卷煙零售中,這條圍巾的價值遠超過圍巾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