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內畫鼻煙壺,是在頗為熱門的穿越劇《步步驚心》中,馬爾泰若曦拿著四爺送她的鼻煙壺把玩:雙層琉璃,三只卷毛狗神態栩栩如生煞是可愛。有研究表明,雍正皇帝曾下令將三件物品在他死后放入棺內,一是番菩提小扁數珠一盤,二是鳳眼菩提數珠一盤,三是玻璃鼻煙壺一把。至于這鼻煙壺是不是若曦手中的那只定是無從考證,但內畫藝術最先運用于畫鼻煙壺確是公認的。
內畫藝術最早起源于清代,據傳,嘉慶年間的南方一名年輕畫家將小鋼珠、石英砂和少量水灌入壺內晃動,在內壁形成細紋,再用帶彎鉤的竹筆蘸上顏料從壺口深入內壁反向作畫,形成了最初的內畫鼻煙壺。
在之后的近兩百年歷史中,內畫藝術從京城發源壯大,逐步向其他地域拓展,形成了"京、冀、魯、粵"四大流派。?
京派:?
北京是明清時期的都城,經濟文化發達,是各路文人藝術大師的集聚地,也是內畫鼻煙壺的發祥地。藝術大師在北京深厚的文化底蘊中,逐漸形成詩書畫印并茂的京派藝術風格,其中葉仲三、周樂園,馬少宣,丁二仲被稱為“京派內畫四大名家”。葉仲三以描繪人物題材見長,他將《紅樓夢》、《三國志》、《聊齋》等畫入鼻煙壺,人物栩栩如生,故事引人入勝,逐漸發展形成了葉派內畫藝術。新京派內畫藝術,在傳承了葉派風格的基礎上,融合了其他流派的創作手法,以壺形美觀、題材廣泛、畫工精細、用色古樸、清新淡雅為特色。近幾年,京派內畫題材中添加了京城市井文化和皇室生活,受到國內外收藏家的好評。?
冀派:?
冀派內畫藝術源于京城葉派,創始人王習三是葉派內畫老藝人葉曉峰、葉菶祺的第一位外姓弟子,他在繼承葉派畫風技法的基礎上,將國畫藝術中的工筆“斯毛法”引入鼻煙壺。王習三大師自創了金屬桿勾毛筆“習三彎鉤筆”,筆桿直彎,隨創作需要任意改變,這種筆也成為冀派的特征性工具。同時,冀派嘗試用油彩作肖像內畫,中西合璧,突破了傳統國畫色作畫的局限,形成冀派意境悠遠、構圖嚴謹、設色雅致、造型準確、書畫并茂的風格。王習三被譽為“當代最杰出的內畫大師”,他的水晶內畫"霸王別姬"鼻煙壺,在1990年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以3萬美金成交。在其影響下,河北內畫藝術逐漸成為當地最具影響力和實力的藝術文化產業之一,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河北館的設計理念便來自內畫藝術。?
魯派:?
19世紀80年代,一名山東博山商人在北京行商時,無意間看到有人用非常細的竹筆勾繪內畫,便將這門手藝帶回家鄉。畫師畢榮九利用當地特產的琉璃水晶料制成壺坯,繪制琉璃內畫鼻煙壺。戰爭動亂時期,不少魯派藝人被迫放下畫筆另謀生計,直到解放后,老藝人薛金萬和張文堂重新招徒授藝。薛金萬利用瓷器上的釉彩在鼻煙壺內壁作畫,解決了內畫遇水褪色的問題,同時,在竹筆的基礎上發明了內畫毛筆,它比竹筆使用起來更得心應手,宜書宜畫,極大豐富了內畫藝術的表現力。這一發明是內畫藝術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魯派藝術家擅長利用歷史典故、神話傳說等題材進行創作,形成了場面宏大、人物眾多、構圖飽滿、層次分明、刻畫細微、粗狂豪邁的風格特點。?
粵派:?
作為最年輕的一支派系,粵派于1972年由工藝師吳松齡帶領藝徒創立。粵派內畫從作畫工具、繪畫技法、構圖形式,到瓶體造型、瓶外裝飾、藝術效果等都是吳松齡傾注心血創制出來的,與北方內畫有很大差異。粵派內畫筆前段有一段彎彎的鐵絲,形成半個“弓”字,并在鐵絲尖上安上數根狼毫,這樣更利于筆尖深入瓶內,因此制作出的內畫也就更加精美細膩。受潮汕陶瓷造型影響,粵派多用圓瓶,給瓶內作畫增加了難度,并常描以金線和琺瑯,突破了內畫無外飾的局限,凸現出色彩艷麗的特點。?
現如今的內畫工藝品不僅有鼻煙壺,藝術家們也將這門手藝融入各類花瓶、掛件、擺件之中,倘若你去廟會逛逛,遇到巧手的藝匠,把祝福內刻在精致的掛件之中贈與心愛之人,說不定也是一段佳緣的開始。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