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窄說
寬在窄之內,不在窄之對;
正反本一體,寬窄緊相隨。
在我看來,寬窄類似數學中的空筐結構,有豐富的語義和廣闊的詮釋空間。在不同維度的空間和不同語境中,得到的結論是大異其趣的。也許它會成為當代闡釋學的一個重要課題和難題。
如果從形式邏輯的角度看,寬窄是一個度量和三維空間概念。寬窄是恒定的,寬就是寬,窄就是窄;寬大于窄,窄小于寬,兩者是不能混淆的。以成都著名的寬窄巷子而言,就可以看出其中的端倪。寬巷子以前稱興仁胡同,窄巷子稱太平胡同,民國后,改胡同為巷子。據資料記載,1948年一次城市勘測中,傳說當時的工作人員在度量之后,便隨手將寬一點的巷子標注為寬巷子,窄一點就是窄巷子。傳說確否,待議。但我想,當時的測量人員是不會有哲人之思的,就是根據長短而定。
1走過窄處更為寬闊
現代人多談辯證而忽略形式邏輯,我覺得是有偏差的。形式邏輯作為研究思維形式及其規律的科學,同樣值得我們重視。它也是人們認識事物、表達思想時經常運用的一種必要的邏輯工具。其中它所涉及的概念、判斷、推理,依然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而且我們還要看到,形式邏輯里也存在辯證的因素。比如概念的兩個方面是外延和內涵,外延是指概念包含事物的范圍大小,內涵是指概念的含義、性質。它的規律是概念的外延越大,內涵就越小;反之,內涵越大,外延就越小。以人為例,人的外延就大,但很空,而張三李四王麻子作為具體的人,外延就小,但內涵就大。如果把大小置換為寬窄,它也同樣成立。所以也不能把形式邏輯和辯證邏輯對立起來。
當然從辯證法哲學談寬窄,深入堂奧,我們就會進入另一種境界,更多思考的是兩者矛盾間的美感、對比和轉化。寬窄其實是矛盾體,它超越了形式邏輯上的范疇。它已經不是一個恒定的存在。它是矛盾的,但可以轉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具有矛盾的同一性。所以有些時候人們認為的‘寬’,其實也是一種‘窄’。就像佛家所言“納須彌于芥子”,就富于哲學的思辨。“須彌”是印度神話中至高至大的山。山而納于米粒大小的芥子之中,于是,再廣闊的寬,都可以用窄來表示;再微小的窄,也會容納出無限的寬。寸有所長,尺有所短,大千世界就是這樣撲朔迷離。我認為,在中國古代哲學中講寬窄最好的是老子,“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兩千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經》中曾寫下這一段話。到了今天,這段話至今給人們留下無限的深思和猜想。錢鐘書先生對這段話有如下的闡釋:
知美之為美,別之于惡也;知善之為善,別之于不善也。言美則言外涵有惡,言善則言外涵有不善;偏舉者相對待。斯賓諾莎曰:“言是此即言非彼”;“有無”、“難易”等王弼所謂“六門”,皆不外其理。此無可非議者也。
錢先生的闡釋,把“美惡”、“有無”、“難易”等相輔相成的關系從哲學和語義學的角度作了精辟的論述,其本質上都是在講一個寬窄的相對論問題。這個句式,其實放在寬窄之中,也是完全可行的。天下皆知寬之為寬,斯窄已。皆知窄之為窄,斯不窄已。在我看來,寬窄還可以作一種更高的超越。《金剛經》有大量類似的句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與之相應則是:“所謂寬窄者,即非寬窄”。這接近于錢鐘書談藝中所說的“冤親詞”,兩個相反的語義構成,產生新值。我們常說的“痛快”就是一個例子。總之寬窄深意滿滿,有待于發現。現在“寬窄”在四川語境中成為一個熱詞,報刊用,企業用,市井用,各取所需。我希望此詞能像“雄起”一樣成為四川的一個符號,并介紹到老百姓那里去。
寬窄中所蘊含的哲學意義,其實放在人生之中,也同樣適用。人的一生匆匆數十載,歲月沉浮中也會歷經世事。而寬和窄就像是人生中一定會歷經的階段。然而什么是寬、什么是窄?更需自己來評定。人們都覺得,人生順利時是寬,不幸時是窄。只是,寬和窄不是絕對的,有些時候窄處可能比寬處來的容量更大。人生起起伏伏,你自認為本來道路寬敞,但是遇到很多磨難之后,你會覺得人生路很狹窄了。但走過窄處,人生就會變得更為寬闊。“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說的就是這層意思。寬中有窄、窄中有寬,人生本就是寬窄并行的。
2船出峽灣江面浩蕩
我生于1944年,今年已經74歲了,一生中,也無數次面臨著寬窄的轉變。少年時期,我考入北京大學圖書館學系,正是處于“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寬中。但是不想,在北大學成之后,卻只在家鄉瀘州市的某中學中擔任一名普通的語文老師,滿腹的雄心壯志無從實現。那時我的人生很窄,如果我一蹶不振的話,可能一輩子都那么過了。但是我趁那個時候讀了很多書,讀了《史記》、《漢書》等等。我在史書中悟到一個哲理,那就是人生遇到窄時,一定不要氣餒,挫折之后,是更寬闊的人生道路。粉碎“四人幫”后,由于有相應的準備,很快就考上了研究生,開始了新的人生征程。
在我的寫作生涯中,也同樣遇到寬窄的問題。我寫《三國源賦》就深有體會。《三國源賦》是寫陳壽《三國志》的成書及其評估以及由此說明三國文化源于此書。寫作時由于案頭工作較充分,前面部分一馬平川,可謂寬矣。但要說明《三國志》為三國文化之源,則難矣哉。因為畢竟三國之實才是三國之源,瓶頸之窄,難以突破。冥思苦想后,我終于從錢鐘書名實論中的“未名若無”里得到啟發,即人是能創造符號的動物,如果沒有陳壽《三國志》之名,即便有三國之實,而安能后傳焉。于是,我在評述完陳壽《三國志》的四大業績后,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
凡此四端,亦其書之一斑也,焉能概其全哉。厥功千古,風華百代;卓立史乘,良有以也。后裴松之之詳注,三國史之研習,羅貫中之《三國演義》及三國文化之流播,皆以之為圭臬,承其緒,揚其波,而其源蓋出于陳壽之《三國志》也。本末之辨,源流之分,判然若是,不言而明。或曰,名實之辨,實先名后,名實相符,名副其實。無三國之實,何三國之志,何三國之源哉?斯亦腐儒之論,迂闊之言也。三國之實,歷史之實也。悠悠歲月,逝者如斯,“清景一失后難摹”;歷史湮沒草野,后人豈能復見。端賴良史存其真,傳其后矣。人者,符號之動物也,錢鐘書先生識其堂奧,有“未名若無”之論。名者,符號也,文獻也,史乘也,學術之范疇體系也,人類認知大千世界之重要津梁也。實之固在,然無名以命之,則思之何由,識之何從,而實安在哉?陳壽之《三國志》乃以名復實之翹楚也。三國之源,萬古流芳;陳壽業績,百代彪炳。
此段論述,從新的角度厘定了三國之源的合理性,使文章由窄而寬,如船出峽灣,又是江面浩蕩了。
總之,人生一定有寬有窄,沒有一帆風順的人生,也沒有完全步履維艱的人生。當人們遇到窄的時候,一定是寬的臨界點。你遇到麻煩的時候,其中一定蘊含著超越以前的東西。我們常說“挑戰與機遇并存”,麻煩里面蘊含著最大的機遇。如果一個人的一輩子都是寬,那是不存的。只考慮到寬,沒有為窄做好準備的人,一定擁有的是不真實的、失敗的人生。不斷從寬走向窄,再由窄邁向寬,這是人生需反復歷經的過程,當然這種由寬向窄,由窄向寬的過程,不是平面的線性鋪陳,而是螺旋式的上升。當你遇到窄時,其中蘊含的寬一定比之前更上一個層次。所以說,不管是從哲學上、人生上,寬窄都給予我們很多的思考和啟發。
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寬窄起伏:
1、成功時不得意;
2、失敗時不自棄;
3、風光時不驕傲;
4、落魄時不卑微。
作者:何開四,1944年生,四川瀘州人。筆名夏文、曉西。1968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圖書館學系,1982年畢業于廈門大學中文系,西南交通大學兼職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文藝評論家、作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四川省作家協會名譽副主席,魯迅文學獎評委,茅盾文學獎評委,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評委,全美中國作家聯誼會顧問。曾任《當代文壇》主編、四川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四川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等職。何開四與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