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斷時續的雨停了下來,未等草叢上的雨水晾干,陳沙角便背著背簍、拿著一把長柄鐮刀進山撿菌子了。
濕滑的山地中長滿了挺拔的云南松,聞著沁人心脾的泥土的芬芳,陳沙角邊走邊用長柄鐮刀撥開草叢,挑開覆在草叢根部的松針,目光如探照燈一樣掃向地面。
幾場降雨過后,云南省紅河州建水縣甸尾鄉濃密的山林里,各類野生菌競相生長。
突然,幾朵肥嫩的干巴菌映入陳沙角的眼簾。按捺著心里的欣喜,她趴下身子,小心地將菌子撿起來放入籮筐,隨后,小心地用土和松針將菌窩蓋好。
此行,陳沙角花了1個多小時,撿到了包括干巴菌在內的3種野生菌,重量約有2公斤左右。
出山,陳沙角騎著停在路旁的電動車,來到了普莉的小超市,小心翼翼地將菌子從背簍里取出,笑盈盈地遞給了普莉。
“這幾朵干巴菌不錯嘛,找了多長時間?”普莉一邊將菌子分類過磅,一邊問。
“今天運氣好,只找了1個多小時。”接過普莉遞過來的280元菌子錢,陳沙角高興地說。
在云南甸尾鄉,普莉收購野生菌的時間已有二十多年,全鄉常年撿菌子的3000余戶村民中,常年向她供應野生菌的占了八成,其中有二百多戶此前是建檔立卡貧困戶。
甸尾鄉森林覆蓋率高,是建水縣有名的野生菌產出地,最近幾年,該鄉每年的野生菌交易額超過4000萬元。
1996年,普莉從學校畢業后分配到甸尾鄉供銷社工作,收入雖不高,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2004年,甸尾鄉供銷社改制。普莉開起了一個小雜貨店自謀出路。
在云南建水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客戶經理的悉心服務下,普莉熬過了開店之初的困難時期,小雜貨店也升格為小超市,一家人的日子越過越好。
攢下了第一桶金,普莉決定重拾在供銷社工作時干過的老行當:收購野生菌。
“一開始只是賣新鮮的菌子,后來有了做深加工的念頭。”普莉說,此前她收購的野生菌大多銷往昆明,但價格波動大,有時一天幾個價,看著村民想賣個好價卻又無可奈何的表情,她覺得要做些什么。
2010年,普莉牽頭組建了野生菌合作社,并動員村民們積極入社,以抱團的方式穩定野生菌的收購價格,隨后,她又投入資金,建起了一個野生菌食品加工廠,以主打生產油炸野生菌產品的方式,消化鄉親們滯銷的野生菌。
陳沙角是哈尼族人,娘家在紅河州綠春縣一個偏遠的小山村,嫁到甸尾鄉已有十幾年。
數年前,陳沙角的丈夫患上了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干不了重活,維持一家人生計的重擔壓在了陳沙角肩上。為了補貼家用,每年野生菌成熟季節,陳沙角便進山撿野生菌到集市上售賣。
一次,陳沙角將菌子賣給普莉時,向她吐露了自己的境遇。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此后,普莉不僅長期固定收購陳沙角撿到的菌子,還請她到野生菌食品加工廠打工。
在普莉的野生菌食品加工廠打工的原建檔立卡貧困戶,除陳沙角以外,還有另外數人。
隨著生意越做越大,普莉積極進行捐資助學。這些年,她的義舉多次受到甸尾鄉政府表揚。
除此之外,普莉每到村里收菌子時,向鄉親們宣傳得最多的,是要保護好生態環境,“只要保護好山林,野生菌便年年有。‘存’在山里的錢,大家都有義務守護好。”她說。
去年,普莉支付給鄉親們的野生菌收購款超過了800萬元,“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