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眼下,中國煙草全行業都在推進精益,精益管理、精益營銷、精益物流、精益專賣、精益煙葉、精益機關、精益基建……,各省市都在尋求自身的突破點,可謂“精聲四起”。但同時也聽到了一些對各種對于精益的觀點,有說這是一陣風,有說這是一次運動,還有說這次無非又提出一個新的管理方法而已,眾說紛紜。
筆者因為接觸煙草多年,無論從所見所聞,還是從所感所思,總概起來就一點:中國煙草推進精益,一定大有可為。為此,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談自己對中國煙草推進精益的看法和一些淺見:
一、中國煙草為什么要推進精益
1、從中國煙草自身發展來看
因為中國煙草最終的結果還是追求稅利,所以我們從一個極其簡單的公式來看起:
稅利=人口×吸煙率×平均吸煙條數×市場占有率×單條平均毛利-成本+非主營業務收入(備注:此公式不去細究稅利、利潤之間的區別,僅在于表達主體邏輯),從這個公司可以看出,要想增加稅利,就得增收、降本。接下來逐一分析公式中每一項的可行性:
A、人口:中國煙草的稅利在近些年高增長,其中一方面就是得益于人口增長的紅利以及中國經濟穩定增長的紅利,但隨著目前經濟形勢壓力凸顯以及人口紅利的降低(預計2020年到達頂點),想要繼續取利于人口增長已經不現實;
B、吸煙率:隨著人們健康意識日益增強,以及相關禁煙令越來越嚴格,吸煙率應該只會下降而不會上升,所以靠吸煙率來提升稅利不現實也不符合社會趨勢;
C、平均吸煙條數:這個方面有一定爭議,一些人認為因為健康意識覺醒以及禁煙令嚴格會降低平均吸煙條數;一些人則認為因為隨著卷煙焦油量的降低,原本抽兩支煙就能過癮的現在得抽三支,所以吸食量會增加;不管爭議如何,但要靠提升平均吸煙條數來實現稅利增長也是不現實的;
D、市場占有率:這個應該是公式中影響最大的因子,稍微有所波動就會帶來最終結果的巨大變化。目前保證中國煙草市場占有率的,毫無疑問是專賣制度,但隨著WTO及世界衛生組織的各種進程,中國煙草市場的開放、專賣市場的調整是必然的事情,無非時間早晚的問題(也可以說不會晚了),所以想要依賴專賣制度一勞永逸也不現實;
E、單條平均毛利:這一項還有空間,但因為煙草制品的特殊性,增長的幅度必須與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增長幅度基本同步,不可能太超越;
既然以上的增收項都已經存在壓力或者潛力不大,那公式中的“成本”項就成了擔起重任的關鍵,比如在2013年廣州的企業管理現場會上,國家局副局長李克明就提到,2013年前三個季度的接待費下降9億;從2013年云南物流現場會中的煙箱循環周轉效果可以測算出全行業如果均進行卷煙煙箱4-5次的周轉使用的話一年能節支約200億;再比如現在很多工業的送貨車把卷煙送到后,不少是空車返回等等,這些都是推行精益的潛力所在。
公式的最后一項是非主營業務收入,別的不一一列舉,就只說中國煙草每年龐大的資金,有沒有發揮出投資價值、增值?各地物流中心能否通過非法人實體化運作達到高水平后能否實現自我盈利?等等,都存在巨大的潛力。
2、從國際煙草形勢來看
四大國際煙草巨頭(菲莫煙草、帝國煙草、英美煙草、日本煙草)早已對中國煙草市場虎視眈眈,并且早已具備了獨到的競爭優勢,別的不多說,就拿卷煙的規格來說,四大外煙都已經有了自己的拳頭力量,而反觀中國煙草,在規格上琳瑯滿目,在消費者心目中沒有形成深刻的印象和品牌忠誠度,也就不可能產生合力,這與精益思想是不符合的。更細節的就以香型來說,開始時濃香型有中華,清香型有云南的,再后來就衍生出淡雅香、焦甜香、棉柔香等等,站在概念營銷的角度可以理解,但如果最終沒有占領消費者的心理市場的話,都是徒勞,就比如這么多香型,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有多少人會去在意和做到這么專業的區分?
而精益的最終追求是“客戶熱忱”,也就是說只有消費者對品牌熱忱了,才會去消費該品牌,甚至主動去傳播品牌。對于“客戶熱忱”,做點重要說明,那就是傳統觀念上認為只要客戶滿意了,就會對品牌有很大的拉動和幫助,但其實不然:客戶如果對產品不滿意,當然不可能有忠誠度,甚至只會有厭惡和憤恨;客戶如果對產品滿意,則只會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只有產品超越客戶期望,客戶才會表現出熱忱,也就是主動的去消費、去提及、去傳播。而客戶熱忱,正是精益要追求的根本。
二、精益到底是什么
1、精益來自于生產但又遠遠不局限于生產
許多人一聽到精益首先想到的是“那是跟生產相關的東西,我們又不搞生產,拿來推行的話合適嗎”,這種想法很正常,應當給予理解。因為精益確實首先是源于生產(具體來源就不在此贅述,網絡搜索極其方便),為了追求降本、增效、更好的滿足客戶,但這只是生產的狹義或者說一個層面,更廣義的來說,任何環節和工作流程都是生產,只是沒有了那些伴隨著轟鳴聲的機器而已,比如狹義的生產就是把原材料投到生產線,通過一序列工序和技術,從出口以成品的形式出來;而實際上,要給客人泡茶,就是一種茶葉和開水變成茶水的生產過程;要打印一份文稿,就是干凈的紙張與電子的文字材料結合,生產出稿件的過程;與人溝通,就是粗糙的想法經過大腦加工處理,變成合適、精煉的語言從嘴巴生產出來的過程。這些過程中,都會涉及很多原材料、技術水平等因素,也就必然存在改進(做得更好)的可能性,而這種改進就是精益的本質,它來自于生產但又遠遠不局限于生產。
2、精益是一種思想
精益不是一套刻板的標準,也不是極其深奧的理論,而首先是一直講究“持續改進”的思想,只有認可精益、理解精益,并時刻用精益的理念去審視所做的工作,才能做到“持續改進”。人的行動,正是源于思想,所以只有具備了精益思想,才會有精益行為。
3、精益是一種習慣
在精益思想的作用下,精益更是一種行為習慣,時刻思考著“一定還可以有所改進”的習慣,以及把想法變為行動的習慣。例如,我們日常記錄文字時用普通大小的筆記本抄寫,雖然幾乎都做到了雙面使用,但筆記本紙張在雙面使用的基礎上仍然存在著改進的空間,因為據統計,只有25%左右的橫格沒寫滿,而余下的75%往往是寫到少數幾個字就換行了,就造成了大量的空間浪費,如果試著把筆記本的內頁紙對折后在中間畫一條線,并在使用過程中做到先寫完左半邊,再開始寫右半邊,就能把頁面總體占滿85%左右,比之前的方式大量的節約了紙張。
這種習慣看似小事,但習慣的力量就在于小事累積成大事。類似于筆記本的這種案例舉不勝舉,也就是說存在太多的“精益點”值得去挖掘,而這些“精益點”的挖掘,離不開優秀的習慣。
三、精益該如何推進
1、分層次進行精益管理的宣貫培訓和輔導——營造環境
精益管理需要全員參與,但不同層級的人員在推進精益的過程中的工作側重點又有所不同,所以對精益的掌握和理解要求有所不同。
而對全員開展培訓,有利于讓所有人員明白精益管理是怎么回事,精益管理對企業、部門及個人有什么好處,如何從自身做到精益并積極配合和支持企業去做到精益。但在具體執行培訓時,適合分層次進行:
領導層面,適合側重于從戰略和大局方面把握精益的來源、思想,以及推進要點,做到能在后續推進精益的工作過程中提供相應的支持,并起到帶頭示范作用;
中層方面,不但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理解精益、掌握精益,還要懂得在具體工作中如何承上啟下,并掌握推進精益的一些主要方法和要點,除此之外還要具備成為基層人員“精益導師”的能力;
基層人員,重在理解精益的好處、如何推進精益,同時要掌握如6S、A-PDCA、標準化作業之類的工具,除此之外,還要具備良好的心態,不能把精益簡單的當作指標任務去完成,而是積極主動的從實際工作中去思考、發現、解決。
2、選點切入——撒下種子
精益在推進的過程中,往往被認為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一陣風”,所以開始推進精益時難免會遇到各種形式的抵抗,這就需要精益負責人選擇合適的角度去切入,筆者以某銀行的某支行網點推進精益并取得良好效果為例,來分享如何“撒種子”
某支行網點想推進精益管理,于是召集員工開展精益動員,并且接下來就下發了一些工作標準、業務流程規范、6S要求等,結果員工普遍怨聲載道,認為精益沒什么用、無非瞎折騰、更麻煩,總之沒有人配合,最多是當著領導一套,背后又是一套。
于是網點負責人開始反思:為什么精益管理這么好的東西卻這么難推進?是不是因為員工不知道精益對自己的好處,畢竟人都是自私的,如果精益改進對自己沒有好處,則不太愿意去配合推進。
網點負責人就坐了一次簡短但很有效的訪談,結果員工對每天都要8點左右才能下班這個事情意見最大,都希望能不能有所改進和解決,哪怕7點半下班。有了“早下班”這個利益點,負責人就開始召集相應人員(特別是一線人員)集思廣益的去反思業務流程、工作規范、人員技能水平,于是梳理出幾條初步看起來很重要的因素:1、不同人員業務技能不一樣,導致網點結束業務之后,技能較好的得等技能較差的;2、后臺審查人員都是在柜員結束前臺業務之后,才開始審查所有業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