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摘自《東方煙草報》
“賀師傅,我這邊機子有個棘手的問題,能不能麻煩您過來看一下?”
“賀師傅,向您請教下,這臺設備的運行原理是什么?”
……
走進貴州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貴陽卷煙廠卷包車間,“賀師傅”這一稱呼時不時在耳旁響起。賀師傅,是該車間高級技師賀思建。盡管諸多榮譽加身——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但他每天依舊身穿一身藍色工作服,穿梭在各種設備之間,為大家排憂解難。
沉迷于機器
從1980年進入貴陽卷煙廠,賀思建一干就是36年。13000多個日日夜夜里,賀思建從一名年輕技工成長為高級技師,每天都在對付各種機器設備的疑難雜癥。
1996年,貴陽卷煙廠引入一套進口翻蓋包裝機,賀思建一邊虛心向外國專家請教,一邊自己摸索和研究,在短時間內就掌握了設備的性能、構造、工作原理和維修技術。
后來由于設備老化,有段時間卷煙外包裝盒出現了“擦花”現象,嚴重影響產品的外觀品質。為解決這一問題,賀思建和同事們一心撲在設備上,曾經連續工作40多個小時。經過反復改造、調整,他們最終攻克難關,增強了設備的穩定性,確保了生產任務的順利完成。
“如果我在機械方面有一個問題沒弄懂,我會一晚上睡不著覺,翻來覆去地想,直到弄懂為止。”賀思建告訴記者。出于愛琢磨機械設備的“嗜好”,他沒有追求行政上的晉升,堅持在一線做維修工,一門心思放在機器上。
2015年年底,貴陽卷煙廠從意大利進口了一套全新卷煙機設備,安裝調試結束后,設備卻“生病”了。卷煙廠請意大利工程師來查找病灶,不料遭到了拒絕。“我們的設備肯定不會有問題,一定是你們的原材料有問題。”對方說道。
機器無法生產,價值上億元的設備只得停下來。賀思建急了,他蹲在機器前“摸”了3天,硬是把一套從沒見過的設備“吃透”了。3天后,賀思建找到外方代表:“不是我們的原材料有問題,確實是你們的調試出現了偏差,只要把里面的一個導軌延伸一下就可以彌補這個缺陷。”說完,他拉著廠方技術人員和翻譯在設備前一起檢查,結果真如他的判斷。
只要發現機器上的問題,賀思建就只有一個態度——不解決不罷休。正是這種態度,讓他做到了精通各類設備。
執著于創新
作為最富有經驗的技術骨干,賀思建集中精力為車間解決技術難題,帶領團隊日以繼夜地守護在生產一線,同時思考如何挖掘設備潛力、提升生產效率。
2010年,貴陽卷煙廠專門創建了“賀思建勞模創新工作室”,這個工作室發揮勞模的技術優勢,在技術改進上取得了豐碩成果。
2016年1月,貴州中煙開發了一款需要迅速投入市場的新產品,而這款產品要求在煙盒內骨架上印刷宣傳標識,8個字位置誤差不得超過0.04毫米。
賀思建接到任務后帶領團隊苦心鉆研。在實踐過程中,他發現標識的定位有0.01毫米的誤差,隨著機器轉數的加快,誤差會越來越大。他制定出3個方案,最終通過安裝監測點來控制誤差,避免了不合格產品流入市場。
那段時間,賀思建從早晨上班到晚上10時不停地工作,連續一個星期持續這種狀態,終于圓滿完成了任務。
像這樣的改進,賀思建帶領隊伍完成了很多:
2000年,完成YB41設備改造任務,使設備有效作業率提升15%,為企業節約資金30多萬元。
2008年,對GDX2轉塔吸風系統和鋁紙折角系統進行技術改造,全面提升卷煙成品的包裝質量水平,降低了各項質量問題出現的幾率,獲得了當年貴州省企業管理協會科技成果一等獎。
2013年,對高速機商標紙蓋舌擠壓裝置進行改造,增加了設備穩定性、減少了備件更換時間、降低了備件損耗,大大提升了高速機生產效率。
2014年,完成出口煙煙包雙鋼印改造,達到了外資方的工藝要求,保證了貴陽卷煙廠出口煙任務的順利完成。
……
在賀思建的帶領下,工作室到目前已完成技改創新項目十余項。
醉心于授業
除了攻堅克難,工作室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培養年輕的技術能手。自工作室開始籌建,賀思建就與成員們思考如何將各自的技術、經驗傳授給后來人。
他們針對車間生產設備的特點,總結出了一套理論探討、排故演示、實踐指導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以高級技師為核心,通過分級輔導、因材施教的方式,建立起車間技師后備隊伍和普通維修工后備隊伍,讓車間的技術維修隊伍能夠在實際工作中教學相長。
工作室還將成員們的維修經驗轉化為規范性的《卷煙包裝與卷制質量缺陷防控圖冊》,包含3部分共40項具體故障現象及維修方法,通過圖文并茂的方式,為操作人員和修理人員提供了直觀的質量防控和故障快速處理方法。該手冊不僅被車間列為新進操作人員的培訓教材,更被列為首批全省煙草工業系統示范教材。
在日常工作中,對于維修工的請教,賀思建一直都是來者不拒。
向賀思建請教過技術的工人很多,但正式簽訂了“師帶徒”協議的,趙亦豐是第一個。
趙亦豐進廠時是一名操作工,在一次考試中名列前三名,走上了設備維護崗位。2005年9月,趙亦豐正式向賀思建拜師。
在2006年的行業技術比武中,師徒兩人以全廠第一、第二名晉級;在全省比賽中,師傅有意“捧”徒弟,趙亦豐拿到了人生中第一個“省級冠軍”。2013年,趙亦豐如愿成為高級技師。如今,趙亦豐也帶了三四名徒弟,其中成長最快的已達到高級修理工的水平。
2011年畢業于貴州大學機械系的技術員陳相是賀思建最小的徒弟。盡管是科班出身,但陳相認為師傅的理論知識一點也不比自己這個大學生差。
“出現一個故障,師傅都會系統地講解整個設備的工作原理。他是想讓我們明白,問題也許不是這一個點引起,有可能是其他部位導致的。”陳相說。
煙包玻璃紙靜電產生吸附,產生缺陷的比例是6%,這一直是困擾工作室的問題。
前不久,陳相同賀思建一道去意大利學習。在那里,師徒兩人找到了解決類似問題的答案。回到廠里后,陳相在賀思建的指導下立即著手研究,完成《小包玻璃紙成型窗設計及改造》創新項目,終于解決了這個問題。
短短6年時間,工作室培養出了合格技術員3人、修理技師十余人、后備修理人員20余人,為企業儲備了大量優秀高技能人才。
2016年,中宣部命名了第二批50名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賀思建成為貴州省唯一獲此殊榮的普通勞動者。
“雷鋒是我從小到大學習的楷模,我自己達不到雷鋒的高度,我只是做好了本職工作。”賀思建說。
再過幾年,賀思建就要退休了。但“賀思建勞模創新工作室”會一直存在,賀思建的精神也將一直傳遞下去。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