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摘自《東方煙草報》 10年,130億元。經過持續的煙葉生產基礎設施建設,貴州煙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大為改善,煙農勞動強度大大降低,種煙收益越來越有保障。
“三分建七分管。”隨著煙葉生產基礎設施建設規模的逐步擴大,諸多管護難題日益凸顯,對設施的正常使用造成不小的影響。
如何破解難題?貴州省煙草專賣局(公司)自煙葉生產基礎設施建設伊始就開始了探索。在實際工作中,貴州省局(公司)抓住管護責任、資金、人員三個關鍵,努力做到“建管并重、以用促管”,促使煙葉生產基礎設施管護邁上了新臺階。
政府負責 明確主體
“誰受益誰管護。”作為建設主體,貴州省局(公司)按照行業要求,在煙葉生產基礎設施項目竣工驗收后,及時將產權移交到了當地村民、村委會或鄉(鎮)政府手里。
“從前些年的管護檢查情況看,大部分產區只是制定了管理辦法,僅在示范項目上探索了一些管護方式,面對類型多、數量大的煙葉生產基礎設施項目,針對性強、行之有效的管護方式不多。”貴州省局(公司)副總經理沈宏指出了癥結所在。
管護責任主體缺失,工作落不到實處,成為阻礙煙葉生產基礎設施持續良好發揮功能的一大難題。
“我們有‘建’的責任,更有推動‘管’的責任。”貴州省局(公司)煙葉生產基礎設施建設辦公室主任朱貴川說。2012年冬至2013年春,貴州省局(公司)同貴州省水利廳對全省煙葉生產基礎設施管護情況深入調查研究,向貴州省政府作了專題匯報,積極爭取支持。
2013年6月,貴州省政府組織召開全省煙葉生產基礎設施使用管護工作座談會,要求政府負起第一責任,從根本上解決煙葉生產基礎設施管護存在的問題。
2014年,貴州省政府下發《關于加強煙葉生產基礎設施管護工作的通知》。煙草部門抓住這一契機,推動煙區各級政府進一步完善管護細則。
2015年5月,貴州省政府又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召開了全省煙葉生產基礎設施管護使用現場推進會。會議明確指出,管護工作是各級政府應盡之責,要將其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把組織領導落到實處。會議要求各地借鑒黔西南州政府在縣(市)級人民政府常設正科級事業單位的做法,成立有編制的設施管護機構,專門負責該項工作。
在貴州省政府的有力領導和煙草部門的積極推動下,各級地方政府將煙葉生產基礎設施管護納入服務大農業的范疇統籌安排。全省種煙市(州)、縣(區)、鄉(鎮)政府基本都成立了管護機構,完善了管護辦法,部分烤煙專業合作社也成立了設施運行管護辦公室。
督查考核是保證工作措施落地的有效手段。自2011年以來,貴州省局(公司)每年都組織各市(州)政府煙辦主任、煙草和水利相關人員,對全省煙葉生產基礎設施使用管護情況開展督促檢查。
如今,在貴州,政府重點負責管護、煙草部門主要負責引導使用,煙葉生產基礎設施管護責任實現了明確歸位。政府、煙草部門對各自體系內的管護成效逐層考核,并納入年度工作績效。一個目標明確、各負其責、雙向考核的設施管護格局基本形成。
暢通渠道 保障資金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資金,設施管護就只能成為空談。拓寬渠道援引資金流,成為貴州省局(公司)需要破解的第二道難題。
記者日前來到位于烏蒙山腹地的畢節市采訪。在七星關區田壩橋鎮硝灰洞育苗工場敞亮的育苗大棚內,有機蔬菜正在蓬勃成長,黃瓜已近成熟,頭頂著淡黃色的花朵羞答答地藏在綠葉中。
育苗工場屬于興發農業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所有。這些利用育苗大棚閑置期種植蔬菜取得的收益,將有一部分成為合作社提取的管護資金,用于合作社煙葉生產基礎設施項目的管護。
根據產權歸屬和用途,貴州將煙葉生產基礎設施項目分為兩大類:產權歸鄉鎮、村民委員會的煙水配套工程、機耕道、土地整理等公益性較強的項目,統稱為“公益性資產”;產權歸合作社的育苗工場、烤房、煙草農業機械等經營性較強的項目,則為“可經營性資產”。
針對項目特點,貴州省局(公司)在各方支持下打通了四條資金籌集渠道:提取一定比例煙葉稅、合作社服務環節提留、煙葉發展基金統籌、收取水費,基本實現了“管護有錢”。
2015年,全省籌措各類管護資金7310余萬元,已使用5412萬元。資金大部分來自部分縣(市)提取的煙葉稅,全省總計4440萬元,主要用于公益性資產的維修。其次是合作社在服務環節提留的資金,主要用于烤房、育苗設施和農機的管護,共計2000多萬元。再就是結合人畜用水項目收取的水費,確保了項目的正常運轉。
“十二五”期間,在貴州省局(公司)的積極努力下,全省累計提取到位管護資金2.2億元,初步建立了長效機制,極大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
按照貴州省政府要求,各地對煙葉稅中提取的管護資金基本實現了專賬管理、專款專用,通過制定管理辦法,保證了項目管護資金安全、高效使用。對財政配套的管護資金,則實行年度預算審批制度。
此外,各地煙草部門和政府煙葉生產基礎設施管護部門一方面努力爭取將兼具通村(寨)功能的機耕路納入縣級交通部門通村公路養護范疇;另一方面充分調動和發揮煙農專業合作社參與管護的積極性,切實管好用好密集烤房、煙草農機、育苗大棚等設施,使各項設施運行管護工作取得實效。
群用群護 群用群管
在六盤水市盤縣運林烤煙綜合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倉庫里分門別類整齊擺放著經過精細維護保養的煙草農業機械;各種設施都配有專門的管護員,管護員個人信息、工作職責和相關責任人一起公示于墻上。
時驟時疏的雨中,畢節市七星關區對坡鎮建華村村民朱啟祿還在帶著他的組員認真巡查管網設施。他是村民大會推選出的管護小組組長,每個月補助不過200元,但因為煙水工程對農業生產意義重大,所以他一直“不辜負大家的信任,要做就盡到責任”。
……
貴州省采取因地制宜、個案解決的方式,探索出村民自主管護、村委會統籌管護、成立專門機構代管、合作社管護、承包經營管護和片區責任人承包等模式,通過“典型引路,示范帶動”,有效解決了設施“有人建無人管,有人用無人修”的狀況。
多種切合實際的管護模式組合,盤活了設施管護的人力資源,并為當地煙農拓寬了就業渠道。
六盤水市局(公司)煙葉生產基礎設施建設辦公室主任王由祥告訴記者:“2016年,六盤水市投入管護人員398人,實際管護煙水配套工程項目66個,占全市煙水配套工程項目總數的71%;可經營性資產則100%納入管護。”六盤水市局(公司)2016年4月修訂完成了煙葉生產基礎設施用管工作體系文件匯編,以推動管護工作實現標準化運作,所有管護人員信息都記錄在案。
在這套50余萬字的工作體系文件匯編里,全面記錄了六盤水各種煙葉生產基礎設施管護模式針對管護人員的管理制度。
“一個項目一套辦法。”各地認真落實每個項目的具體管護人員,明確管護人員職責、報酬、獎懲,真正做到每個項目都有人抓、有人管。此外,各地加大管護工作宣傳力度,增強受益農戶管護意識,引導受益主體建立“群用群護、群用群管”的管護體系。
“目前,貴州全省基本形成了‘機構分層級,管護分類型,責任有主體,資金有保障,措施有針對性’的設施管護新格局。”貴州省局(公司)局長、總經理陳衛東告訴記者,對于順利完成“自2015年開始利用三年時間實現全覆蓋”的管護工作目標,他們充滿了信心。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