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智化浪潮中,云南中煙順勢而為,全力推進數字化轉型。一系列借助新興技術的實踐成果,就是云南中煙構建智能化生產體系、打造制造力新優勢的生動注腳。
從信息孤島到互聯互通
滴滴滴,智慧管理平臺上彈出一條警示信息:廠區消防水池水位低于警戒線。隨即,“智慧園區平臺”大屏幕上出現了廠區消防水池的位置,周圍攝像頭也實時傳送著水池影像。同一時間,“處置指令”也下達到安消人員手持終端上。
這發生在2025年云南中煙紅塔集團大理卷煙廠工作日里的平常一幕,卻藏著工廠歷經數年的數字化躍遷。
廠區消防水池水位低于警戒線的情況如果發生在5年前,情況將大為不同。
5年前,處理這類情況時,工作人員也許還掙扎在紙質應急預案和電話接力通知的“泥潭”里。彼時,大理卷煙廠里的攝像頭自成體系,消防采集點各自為政,三個不連續的廠區幾百道門的開關權限分散如星。
安防和消防如同兩條“平行線”,不僅分屬不同領域,標準差異大,設備之間更缺乏有效的聯動機制,信息無法共享。
當消防警報響起,安保人員需要舉著對講機同步信息尋找起火點,而應急預案電話流程走完時,“火都燒完了”的黑色幽默,折射出傳統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的陣痛。
陣痛之下,必須要拿出行動力才能破局。
“物聯網技術在工業領域的落地應用,給我們帶來很多思考,安防、消防的后勤保障能否也借助物聯網實現破局?”大理卷煙廠信息科的團隊們很快就開始著手驗證這樣的想法,開啟了物聯網技術助力安消一體化的探索之路。
安防和消防指揮員處置消防聯動報警
工廠長出“數字神經網絡”
在物聯網技術的催化下,大理卷煙廠開始生長出“數字神經網絡”。
通過數字建模,12118個消防采集點全部接上“數字神經”;1253個安防攝像頭升級為具備判斷能力的“智能哨兵”。就連最難的消防水池液位監測問題,在物聯網安消一體化技術的加持下,變得輕而易舉。
物聯網技術通過其強大的設備互聯能力和實時數據采集功能,使得傳統的消防安全與安防系統不再是“信息孤島”,而是形成了一個協同工作、智能響應的綜合體系。
安防設備的攝像頭與消防設備的報警主機、煙感、溫感等設備緊密相連,消防設備的狀態數據和設備信息得以實時采集。同時,安防攝像頭、電子圍欄等安防設備通過數據傳輸,實現了業務數字化,共同構建成了大理卷煙廠的“智慧園區平臺”。
業務人員查找安全隱患
更為重要的是,大理卷煙廠將涵蓋了網絡安全、自然災害等26個應急預案從“紙質版”編寫成“指令代碼”錄入到“智慧園區平臺”。一旦需要啟動應急預案,核實事件、信息上報、事件審核、啟動預案、救援進度、任務調度……每一個環節環環相扣,平臺還會根據流程組織群呼、群發、多方通話功能,全過程調度人員、物資、設備設施等應急資源,極大提升應急指揮中心的作戰指揮能力。
技術迭代催生管理制度完善
最讓大理卷煙廠信息科信息網絡安全管理員劉洪感到欣慰的是,習慣于翻閱規章制度和拿筆記錄的安全管理人員主動跟上了工廠信息化的步伐,當數字屏幕替代了紙質臺賬,當“人臉識別”解放了“鑰匙串”,老安全員們發現:那些曾經需要“硬記”的操作規范,如今只需要動動手指。而且,他們開始使用系統來優化巡檢路線,用回溯軌跡來輔助分析與查證……
“制度流程化之后,就是制度推著你往前走,那制度就‘活起來了’”。在劉洪看來,物聯網技術對于工廠來說,不僅僅是技術迭代,更是管理制度的完善。
安保人員使用手持終端查驗訪客二維碼
在率先走出安消一體化建設的新模式后,劉洪和信息科的同事們又有了新任務:如何讓系統更新和維護跟上技術發展步伐,就是一項永遠都停不下來的挑戰。
基于大數據的數據分析思路已有了雛形,今后還要讓決策過程更加智能。同時,信息化建設步伐還要不斷更新,與生產方面的集成聯動以及智慧園區的管控領域也可以進一步拓展。“我們想做的,太多了。搞系統,就是要把它搞好。”劉洪想的,也正是云南中煙紅塔集團大理卷煙廠未來要做的。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