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條“女生勸阻吸煙被懟不聞煙味別出來吃飯”的話題登上熱搜引發網友激烈討論。
事件現場:女子在餐廳勸阻吸煙者反被懟
一杭州女子與丈夫于3月20日晚去家附近的燒烤店用餐,一進門就聞到特別濃厚的煙味。女子覺得嚴重影響了自己的用餐體驗,便與餐廳服務員反饋二手煙問題,但服務員表示需等餐廳老板出面溝通,她表示當時有點等不了,就直接去勸阻吸煙的男子了。起初,吸煙男子態度還挺好,接受勸阻表示不抽了。但當女子用完餐結賬時發現,剛剛她勸阻的兩名男子又在餐廳內吸煙。對此行為女子有些生氣,便再次上前去勸阻吸煙男子,不料男子卻說:“旁邊桌也有人在抽煙,為什么只盯我們?”
被回懟后,女生憤怒的拿出手機拍攝視頻,想留存證據并投訴至12345。在拍攝過程中,其他吸煙者情緒激動并對她進行謾罵。由于動靜特別大,引起了餐廳其他顧客的關注。有些人指責她不該拍攝他人,還有人說如果不想聞煙味就不該出來吃飯。隨后,女子報警處理此事。
事件發酵:勇敢與矯情兩種聲音爭議不休
事后,女子通過個人微博發文吐槽此事。在發布相關內容后,網友們議論紛紛。有人支持她,認為她勇敢地維護了室內禁煙規定,并表示餐廳吸煙就是不對的,不能妥協。但也有人認為她過于矯情,很多小店沒那么講究,有人吸煙就換一家店。甚至有網友說,不能接受煙味不要出門吃飯,燒烤本身就是有煙的,不想聞煙味還去什么燒烤店......
事件引發關注后,女子收到了許多網友的支持和鼓勵,也遭遇了一些惡意攻擊。她表示,自己并不是要指責所有吸煙者,只是針對那些在公共場所吸煙卻不顧及他人感受的人。而且,她不明白為什么是非分明的事情,為什么會引來如此多的指責。
看客之言:勸煙要理性 吸煙須文明 評論應客觀
煙民的吸煙需求與非煙民的厭煙矛盾和沖突可以說由來已久。在公共場所,一支點燃的香煙往往成為矛盾爆發的導火索。煙民要吸煙權,非煙民要健康權,導致在公共場所因吸煙而引發的一系列社會事件也頻頻出現。作為旁觀者認為,吸煙導致的矛盾和沖突,并不是某一方的問題,想和平共處,則需要勸煙者與吸煙者的雙向奔赴。
理性是勸煙者的智慧。非吸煙者在公共場所遭遇煙霧侵擾時,有權維護自己的權利,但以什么方式用什么語言,都需兼顧法理與人情,要理性穩妥處理。若一味的站在道德制高點指責,往往可能激化了矛盾,甚至發生不可控的沖突。因此,勸阻他人吸煙時要有一定的智慧和技巧。首先,最好尋求場所管理人員和經營者介入,避免正面沖突。比如在餐廳遇到吸煙者,可向餐廳工作人員反映,他們有義務進行規勸。若現場無法解決問題,可離場后通過12345平臺投訴,避免現場激化矛盾。其次,應當以平和理性的態度作為溝通基石。當和吸煙者溝通時,避免使用“沒素質”“自私”等道德審判式語言,這類表述極易觸發對方的心理防御機制,使對話陷入對抗性循環。可嘗試采用“我感到不適,能否麻煩您到吸煙區?”的非指責性表達,闡明個人感受又給予解決方案,這往往比情緒宣泄式、指責式語言更能讓對方接受。另外,勸煙者要牢記,勸阻的目的不應是“戰勝”對方,而是解決問題。保持克制的情緒、得體的舉止,既能有效維護自身權益,又能為旁觀者樹立理性維權的典范。
克制是吸煙者的修養。吸煙雖是個人自由,但是在什么地方可以吸,哪些地方不能吸,煙民應該遵守相關場合的規定。作為煙民要明白,真正的尊嚴不在于吞吐間的肆意,而在于克制時的風度。首先,煙民要有強烈的文明吸煙意識,在公共場所要自覺遵守規則。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不斷培養和提升文明素養,學習借鑒“吸煙者自覺”文化,讓吸煙行為從“個人自由”到“公共責任”蛻變。其次,煙民要養成“延時滿足”習慣,讓“克制”抵御“即時滿足”的欲望。當煙癮襲來的瞬間,真正的文明覺醒始于指尖的剎那停頓。煙民若能將點燃香煙的沖動稍作延時,移步至吸煙區或獨處空間,這種"延時滿足"的修養便是對公共文明的躬身踐行。用自律織就文明,在煙霧繚繞前主動讓步,理解自由永遠是以不侵害他人為前提。此外,煙民還應有同理心,理解并照顧非煙民的感受。不論是對煙味敏感的人群,還是孕婦、哮喘患者等特殊群體,都應抱有同理心換位思考,當遇到她們在周圍或上前勸阻時,應自覺丟掉香煙或主動配合。
客觀是旁觀者的立場。作為旁觀者,不應淪為矛盾雙方的“傳聲筒”,更需警惕成為情緒火種的“助燃劑”。在遇到吸煙矛盾和沖突時,不制造對立情緒,不激化矛盾,更不站在道德高地上審判尼古丁,譴責煙民,亦或者是嘲諷勸煙者,避免對話滑向道德審判的泥潭。
一縷煙波折射出社會文明的鏡像。從杭州女子餐廳勸煙事件反思,唯有吸煙者以克制彰顯修養,勸煙者以理性傳遞尊重,旁觀者以客觀消解對立,方能在煙霧繚繞中開辟出一條文明共生的道路。畢竟,文明的真諦不在于硝煙彌漫的戰場,而在于相互理解、彼此成全的溫度。讓尊重成為化解矛盾的清風,吹散煙霧的陰霾,共筑一個既能容納煙火氣息又不失清新的社會空間。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