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云南省持續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推進地方特色農業產業發展。其中,水利工程作為重點推進項目之一,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市一平浪鎮一平浪村委會黑苴村,去年年底建設完工的排灌渠,不僅提升了當地應對水旱災害的防御能力,有力地保障了春收春種,也為黑苴村農民致富增收筑牢了“耕”基。
排灌渠有力地保障了春收春種。張靜梅攝
基礎設施薄弱成增收障礙
“今年春季降雨少,地里干旱缺水,好在上游水庫的水能順利通過溝渠引入田間,真是解了大伙兒的燃眉之急。”說起修建排灌工程的好處,黑苴村黨總支書記武超感慨萬千。
一項工程,為何會給當地帶來如此大的改變?這還得從黑苴村的地勢地貌說起。
黑苴村委會位于一平浪鎮核心地帶,土地肥沃、平整,以種植烤煙、豌豆、蠶豆等特色農業為主。但因基礎設施欠缺,且地處黑苴河下游等原因,一遇到旱澇災害,無法實現引水灌溉或防洪排澇,導致農業生產投入大、成本高。
“特別是一到6月份雨季后,至少兩次的雨水倒灌,嚴重時造成農作物絕收,全村損失接近80萬元。”武超憤憤地說。
46歲的段培芳種了近半輩子的地,在她的記憶里,往年雨季,半夜里爬起來去地里排澇是常有的事,若再碰上河水上漲與路面齊平,稍不留神還有滑入河道的風險。
“就說去年吧,我種了4畝水果玉米,剛施完肥沒多久就遇到一場連續大雨,地里積水最深處有70到80公分,水流造成土壤肥效流失,只能再補施肥料,重復勞作不說,每畝的損失在300元左右。”段培芳回憶說,等到了玉米豐收的時候,因為全是狹窄難走的田耕路,農用車進不來,一筐筐的玉米就只能雇傭人力來背,每個工人一天的費用約在100元左右,需要十六七個工人才能背得完,這又是一筆勞務支出。
修渠建道?暢通農業“脈絡”
在黑苴村,農業基礎設施薄弱一度成為農民增收的巨大障礙。為扭轉這一局面,2022年10月,當地煙草部門在黑苴村投資400.64萬元建設煙水工程,共建設14條長度8207米的溝渠;2條長度884米管道,順利將上游海資水庫的水引入農田,解決了旱季農田水利灌溉問題。
此外,工程配套建設的14條總長度8110米的機耕路縱橫阡陌,也有力解決了部分田塊農業機械“進不來”“下不去”情況,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還串起了村里的大小農田,暢通了村子與外界農業市場的聯系渠道。
去年11月下旬,煙水工程完工交付,恰好趕上段培芳正在平整土地準備輪作大麥。因為有了平坦寬闊的機耕路,讓段培芳得以順利地把微耕機開到田里,輕松實現土地平整的機械化作業。
今年春季,云南大部地區降雨量偏少,黑苴村出現了土地中度干旱的情況,但得益于排灌溝渠的建設,上游海資水庫和黑苴河的水流能順著溝渠被源源不斷引入到農田,保證了春收春耕的順利進行。
“今年2月份以來,我們預計共引水約一萬四千多立方,約3200畝農田得以順利灌溉,有288戶村民受益。”吳超介紹,這些基礎設施的完善,也助力黑苴村構建“煙+N”多元產業協調發展的現代農業體系,為農民增收、鄉村振興持續增力。
如今的黑苴村,田成方、渠相連、路相通、旱能灌、澇能排……段培芳對未來的發展更有信心了。今年她擴大了土地承包面積,計劃4月份大麥全部成熟收割后,在14畝承包地上實施“煙+豌豆”“煙+玉米”的輪作方式,讓糧食和經濟呈現雙豐收,收入和生活更上一層樓。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