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羅霄山脈西麓的云霧深處,一場靜悄悄的"綠色革命"正在改變產業振興的基因圖譜。當傳統煙葉種植遭遇生態瓶頸,湖南宜章在2.8萬畝煙田上繪就鄉村振興新圖景——這里不僅有嚴苛的煙區環境保護機制,更探索出烤煙生態種植新模式。讓我們深入田間地頭,解碼這片金葉背后的綠色蛻變密碼。
破題:煙田里的生態覺醒
"五年前,這里的煙農還在為土壤板結發愁"——產業轉型的綠色拐點
站在宜章縣黃沙鎮新坌村村部二樓俯瞰,層層疊疊的煙田與機耕道交錯編織,宛如大地藝術。誰能想到,這片"生態種植示范區"的沃土,三年前正經歷著現代農業的陣痛。"當時畝均化肥用量超標,土壤有機質跌破警戒線。"縣農技推廣中心主任李榮華的記憶里,當時全縣煙田退化面積加速,產業受到嚴重威脅。
轉折始于當地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實施。作為生態屏障,宜章將煙葉產業納入全縣"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戰略框架。當地有關部門經過調研,探索制定煙區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標準,從空氣負氧離子含量到灌溉水PH值,設定了20余項嚴苛指標。
解題:四位一體的綠色革命
從"靠天吃飯"到"數字種煙"的技術突圍
在笆籬鎮白沙圩村,煙農劉建國的手機彈出一條預警:"明日有煙青蟲羽化高峰,建議啟動誘捕裝置。"這個由23個物候監測站、156個智能傳感器構建的"生態天網",正是宜章綠色防控體系的神經末梢。植保專家團隊通過模型,能提前預測病蟲害發生概率。
"我們正在打造'四維防護'體系。"縣煙草公司煙葉生產經營分部負責人歐義介紹:定點投放赤眼蜂,地面安裝太陽能殺蟲燈,地下布設生物菌肥管道,田間穿插香根草隔離帶。這種立體防控模式使農藥使用量下降三成,每畝節約成本超過200元。
攻堅:土壤改良的科技密碼
火土灰與現代農機的時空對話
在莽山下的天塘鄉,73歲的趙為貴大爺和兒子正在用改良版"火土灰"技藝制作有機肥。"老法子+新技術,肥效提升三成。"當地煙草公司技術團隊將傳統堆肥工藝與微生物菌劑結合,開發出多種配方肥,使土壤有機質年均提升0.3%。
更令人驚嘆的是田間裝備升級:起壟機劃出完美弧線,利用衛星地位可以分析煙株長勢,生物質烘烤房將能耗降低20%......這些"黑科技"背后,是當地每年投入百余萬元技術改造專項資金。
蝶變:美麗鄉村的經濟賬本
生態紅利如何變成百姓錢袋里的真金白銀
玉溪鎮煙農李美蓮的賬本記錄著改變:2024年種植生態煙葉38畝,生物防治節省農藥支出2350元,有機肥補貼獲得3920元,煙葉均價同比提高2.7元/公斤,加上套種的藥材收益,家庭年收入首次突破20萬元。這樣的故事正在全縣3729戶煙農中上演。
"我們算的是綜合效益大賬。"農業農村局負責人堯紅華 給出一組數據:近三年煙區PM2.5年均值下降26%,地表水達標率從83%提升至100%;"煙葉+中藥材"復合種植模式帶動周邊發展加工企業1家;生態煙田還成為全域旅游新景點。
致遠:綠色發展的未來方程式
從"一片葉"到"一條鏈"的產業突圍
在宜章產業開發區,由廢棄煙稈制成的生物基材料正在裝車發貨。這條綠色產業鏈,可將煙葉副產物轉化為環保餐具、生物柴油等7類產品,預計年產值過億元。與此同時,GAP現代農業規范作業和測土配方施肥、以蟲治蟲等生態生產模式也在全縣全面推廣應用。
"我們要做生態價值的轉化者。"堯紅華描繪著發展藍圖:未來將建設"零碳煙田"示范基地,開發煙田碳匯交易產品;擦亮濃香煙葉品牌;構建從種植到精深加工的億元級綠色產業集群......
站在海拔400米的云霧煙田,看著智能灌溉系統噴出的彩虹,突然讀懂了這個山區小城的雄心——他們不是在簡單種煙葉,而是在培育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基因。這片土地上的綠色故事,正是鄉村振興最生動的注腳。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