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聚居的云南,蘊藏著豐富多彩的煙俗吸食文化。如果說千姿百態的人類煙俗吸食文化是歷史創造的,那么多姿多彩的云南煙俗吸食文化則是云南各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用自己的智慧和勞動創造出來的。
地處西南邊陲的云南,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奇特多樣,素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說,或山高林密,潮濕陰冷,毒蛇猛獸出沒,或丘陵緩坡,河流縱橫,陽光和熙;海拔奇低,炎熱多雨,瘴癘彌漫……世世代代居住在這塊紅土地上的26個民族,在適應自然、戰勝自然,推動本民族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富有各自特點的生產生活方式,同時孕育出了具有鮮明特色、內涵深厚的民族文化。而煙俗吸盒文化作為多民族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始終與多民族的其他文化現象密切關聯,呈現出豐富多彩,五彩紛呈的個性與特點。
云南煙俗吸食文化史料記載較多。三國時代“諸葛亮燒煙擒孟獲”之傳說和至今仍保存完整的清代大理龍潭殿六角亭的“踏歌圖”壁畫。這幅壁畫構圖巧妙,線條清晰,色彩鮮艷,人物栩栩如生。從壁畫一男子口含長煙桿邊叼煙邊踏歌的優美舞姿和一男一女相互借火點煙的動人情景,可以看出在清代長煙桿吸煙已形成大理先民的一種時尚,吸煙習俗已成為那個時代打歌場取樂助興的“寶物”,對做好云南涉煙歷史文化的研究工作,無疑是難得的寶貴資料。
至于民間許許多多涉煙傳襲故事,如苗族《煙的傳說》、傣族《煙與檳榔的傳說》、佤族《煙的傳說》等等,五彩繽紛的故事,無論其記述詳盡還是簡略,無一不折射出云南煙俗吸食文化的深刻內涵。伴隨著悠久歷史長河,煙這個填不飽肚皮的東西,竟成為了人類離不開的物種,并由煙孕育出了一系列有趣的現象。
在云南,無論什么民族、在什么地方,人們身上所折射出來的煙俗吸食文化現象,往往離不開他們隨身攜帶的五花八門的煙具。有人說:“煙鍋、煙袋是姊妹”,“戶主、煙鍋是夫妻”,形象地道出了煙是伴隨人類生存,并相互依賴的歷史與現實,在云南各少數民族的煙俗.吸食文化中,有一種現象非常奇特,這就是嗜吸煙鍋者,一般不會抽煙筒、“嚼檳榔”、“嚼煙”;而嗜“嚼檳榔”、“嚼煙”者,則又往往不抽煙鍋、吸煙筒……形成“你吸你的煙鍋”,“我抽我的水煙筒”,“他嚼他的檳榔”,可謂我行我素,互不干擾,自得其樂。這正是云南少數民族煙俗吸食文化的風格特點及其魅力之所在,耐人尋味。
隨著煙俗吸食文化的發展演變,還形成一些不同的規矩,比如,煙鍋桿的長短就頗有講究。煙鍋桿越長說明輩分越大,反之輩分越小。小輩所用的煙鍋桿,不能長于長輩所使用的煙鍋桿,否則視為不孝,會遭到眾人和族人的責罵甚至懲處。水煙筒的粗細長短雖然不太講究,但煙筒制作的工藝和裝飾格局,同樣可以分辨出人的身份、地位與尊卑。而“嚼煙”、“嚼檳榔”以及吸“小煙爐”,講究的則是共享其樂,體味煙的神韻,不論長幼,不論貴賤。
煙,可以說是人類情感交流的一種載體,是青年男女搭起姻緣的橋梁,在某些地方和其些民族中,它還是人們與神靈溝通的“圣物”。同時,煙在云南創下了最好的經濟效益,為云南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的發展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在云南各族群眾的生產生活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人類創造的文化無一不是永恒的。它不因某一生命的結束而結束,也不因一個民族的遷徙磨難而改變,這就是文化魅力所在。不管是建筑、服飾,還是宗教信仰、飲食起居、農耕瑣事,一旦升華到文化范疇,她就具有跨越民族和穿越時空的生命力,獲得永恒的存在權,并伴隨著時代的步伐而演變。云南煙俗吸食文化也必將如此。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