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什么?”“生下來,活下去!”這是自己偶然看到的一部電視劇里的臺詞,印象十分深刻。
后來,周末經常回老家看望家人,和母親聊天時,常聽她說村里的事,講鄉親們的生活,對生活有了另一種感受,
村里田叔和田嬸的兒子很有出息,書念的好,考上北京大學,后來出國,在外國開了公司,生意做得很好,聽說掙了不少錢,要接老兩口去外國逛,因為故土難離,田叔和田嬸為此還發愁了好多天,怕不習慣外邊的生活,鄉親給老兩口說了好些寬心話,走的那天他們才露出了笑容,與兒子團聚帶給他們更大的喜悅。村里的張嬸被鄉親們戲稱為“張幸福”,因為在村人的眼中,她凡事最想得開,日子也過的最開心的,兩個兒子大學畢業后,都成家立業,經常寄錢回來,家里生活寬裕了許多,有時不想做飯時,就叫上張叔,騎上電動車到縣城去“下館子”。今年夏天,兒子還帶她和老伴去海南旅游,坐飛機,乘輪船,見了不少的世面,回來后就向村里人曬照片,那滿臉的幸福著實讓村人羨慕很久。六叔家的二小子辦起了養豬場,講究科學養豬,一下養了上百頭,一年收入十多萬元,在城里買了房,買了車,孩子也送到城里念書了,日子過的紅紅火火。小伍子家原來是村里最窮的一家,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全家人穿得又破又爛,還拉了一屁股爛賬,村里多數人以為他家就是窮命,翻不了身。而這些年,小伍子承包了村里的10多畝地,種上了果樹,他和媳婦精心照料,每年光果子就收入五六萬元,不幾年就翻了身,屋里蓋了新房,家里冰箱、彩電、電磁爐等電器樣樣都不少,一家人出門穿的新嶄嶄的衣服,比以前精神好多,村里人常感嘆: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人勤地不懶,肯干就能過好日子!
聽著母親講著村里的變化,我不由地回想到過去,那時家里生活很不好,父親一人掙錢,要養活一大家人,爺爺奶奶年歲大了,卻沒有享過福,經常為家里的生活發愁,在親戚們的接濟下,全家才度過了最艱難的日子。那時,只有在過年時,家人才會給孩子們添上一身新衣服,所以,那時過年是我最期盼的,從臘月里開始,就搬著手指頭數日子,三十晚上就激動的睡不著覺,大年初一的早上,不用大人叫就早早的起床,穿上新衣服到村里的大人孩子面前去顯擺,覺得自己上世上最幸福的人。奶奶老的時候,牙齒全掉光了,所以最喜歡吃煮熟的大肥肉,說那是最好吃的東西,常念道說什么時候可以飽飽吃一頓肥肉。但那時買肉是一件奢侈的事,只有過年時才能買上幾斤肉,肥肉還要煉成油炒菜用,過年時也不能放開吃上一頓肉。她老人家去世時一直都沒有實現這個看似很簡單的愿望,現在全家人想起來還十分的遺憾。
正想著,不遠處傳來了音樂聲,只見鄰家的媳婦們三三兩兩地向那村東頭走去,自己十分好奇。母親告訴我,現在村里人生活不像以前了,農忙時上地干活,農閑時還要鍛練身體。村西邊安上了健身器材,上了年齡的大叔大嬸閑暇時間相對多一些,多喜歡去村西的健身器上鍛煉,大家聚一聚,聊聊天,關系也親密了許多,三五個人經常相邀著去跟集逛會,日子過得很開心。而中年婦女喜歡到村西的村委會門前的廣場上去跳舞,現在正是她們跳舞的時間,大家穿著時尚的衣服,跳起優美的舞姿,享受生活的另一份快樂。
母親說村里人越來越像城里了人了。村里有10多家都買了小汽車,到縣城也就十幾分鐘,有的人家上地里干活也開著車,真是會享福。村里有了衛生所,政府給每個人都辦了醫保,看病不貴,不出村就解決了難題。路修的跟城里一樣平整,下雨天也不怕出不去。廁所也進行了改造,里面干凈漂亮,沒有一點味道。家家戶戶都安上了自來水,水管一擰就是清亮亮的自來水,再也不用為挑水發愁。每天來村里賣東西的小商小販不斷,買東西很方便。正說著,賣菜的三輪車就停在了家門口的路上,賣菜的是一對中年夫婦,招呼著母親來買菜。不一會,就有鄉親圍過來買菜。賣菜的夫妻很和氣,說笑著,菜就賣了很多,家家的飯菜十分豐富。
后來,看電影《1942》后,災民那饑餓災難的生活著實讓人心痛。現在想來,不是你想過好日子就能過上,所處的環境十分重要,所以,慶幸自己生在今天,心中有的更多是珍惜,知足和感恩而已。
生下來,活下去,活出自己,苦也好,累也罷,喜也好,悲也罷,活得充實一些,活得有意義一些,這就是生活。
?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