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草在線專稿 最近讀一篇《文人精神與石玩》的文章,觀點很有新意。這篇文章闡述:理解到高端藝術源自于自覺性的發展,以及傳遞更高程度的理解及智慧的潛在角色后,即能發現媒材或分類終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中所富含的智慧。而以類別或是媒材作為區別的標準只是一種簡易、大眾的索引,因為實際上,那些定義文人精神的文人、僧人及圣者傾向于透過大量的“高端”藝術來表達他們自己。
作為玩石之一的賞石算不算是“高端”藝術表現形式呢?當然算是,因為其形其質都與文人性格及其筆下的文章具有共通之處,也就是說拋開媒材或分類這種表面上的東西,其內在所富含的智慧是相通的,都在追求“生、拙、老、辣”的自然秩序和氣韻,以映射出“無為”和“順應”的天心。這即是中國文人追求文章流暢,而非過多雕琢的自然之美。
按照中國文人的審美趣味,賞石之形狀,以自然拙樸為上;賞石之紋理,則是以樸素無文為美。概況起來,也就是“生、拙、老、辣”四個字。賞石之“生”,是指有別于大眾化的“熟”,用文章來解釋,就是要立意高遠、題材新穎,這也是所有高端藝術的氣韻之源。同樣道理,拙巧相對,老嫰相對,辣甜相對。老子所謂大巧若拙,最高境界的巧,是不巧,也就是拙。中國人認為,拙的境界是一種天趣的境界,沖淡而自由。嫩是美,是漂亮,但在漂亮之外,還有更高的層次,老可以超越和克服它。傅青主提出:“寧拙勿巧,寧丑勿媚”。而對于甜,中國人則是最反對的,反對那種過于甜膩,媚俗的品味,追求在老辣中能見出的淳樸自然。
老辣這個程度修飾詞是非常形象的,很能讓人聯想起有嚼頭且味覺豐富的菜肴,而能做出這樣一道菜肴的,是非經驗豐富的高手大廚所不能及的。文章也正如一道菜,不老辣就不值得回味,不老辣就沒有什么看頭,所以文風老辣、雄健犀利,如上品賞石般給人以力道感,才會讓讀者大呼過癮。在賞石界,也有真與偽之說。所謂真,是指賞石沒有經過修治,純由天然形成;而所謂的假,則指賞石是由人工雕琢打磨而成,不是純由天然形成。自宋代以來,賞石大多經過人為修治,愈晚近修治程度愈嚴重,很大程度上破壞了賞石的自然美感。文章的真與假,大抵與賞石真假之說相近,即需要真情實感見于筆端,講究的是自然流露。而過多修飾,用華麗辭藻來堆砌,便失去了最樸實與最能拉近與讀者距離的東西,自然也就失去了老辣的基礎。
反映在文章和賞石上的這種共通特質,聚焦在中國文化上,便有了合乎文人理想的審美取向。而這種審美取向,則推動了中國社會向著追求自然、樸素,且思想遠大的方向發展。正如《文人精神與石玩》文章中所講:我們生活于一個有趣的時間,承載著中國藝術長期積累的傳統智慧,以及十分有效率的形式及媒材,配合著近期充滿活力的西方現代表達方式,在這種美學自由之下,內心倍覺遼闊自由且令人興奮。這真是一個沉浸在藝術里的好時期!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